猪油子弹是什么,历史上的猪油子弹事件

近日,虽然乌克兰方面已经同意和俄罗斯方面展开谈判,但前线的战火依旧没有停歇,俄军大部队依旧在稳定推进,而乌克兰军队方面为了打击俄军也是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做出了很多惹起众怒甚至是犯下战争罪行的行为,再次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这支“新纳粹主义”部队的真实面目。

那么,乌克兰军队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呢?主要有三条:一是粗暴虐待俄军俘虏,引起俄罗斯国内愤怒情绪;二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在子弹上涂猪油,宣传永恒将用“猪油子弹”对付车臣士兵;三是在战斗中公然使用国际社会禁止使用的白磷弹,试图用受害者的惨状来吓住俄罗斯士兵。

今天就单单介绍历史上的猪油子弹。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众所周知,印度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与它相邻的国家都有高山大川阻隔。

从地图上看,南面的半岛深入印度洋,而东面与缅甸相隔着那加丘陵、以及阿拉坎等众多山脉。

北面则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西面即是险峻的兴都库什山脉,仅有几个山口可以穿过这道山链,也就是著名的开伯尔山口。

按理说,这个山口的平均海拔都在1000多米以上,最狭窄的地方只有12米宽,可以说具备绝佳的陆地军事地形。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如果要进行防守的话,只需要在开伯尔山口修几座坚固的城楼,并派遣印度将士驻守此处,可谓易守难攻,也正好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然而,即使在遥远的冷兵器时代,印度人都没有选择这样做,这直接导致一次又一次被外部力量所征服,被侵入的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印度历史,这与它优越的地理国防条件形成了强烈对比,着实有些惨不忍睹。

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雅利安人、波斯人、贵霜人、突厥人等先后涌入了这片南亚次大陆,一次次狠狠地把印度人按在地上摩擦,简直是匪夷所思。

到了18世纪,“开伯尔山口的噩梦”刚结束,海上的威胁又出现了。英国人几乎没费多少劲就征服了当时人口多达4亿的印度,从而获取了大不列颠帝国最大的一块殖民地。

不过,到了1857年,英国人还是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引发了印度人民的强烈反抗情绪,史称“印度民族大起义”。

当时,英国殖民者用来统治印度的是一支28万人的军队,而其中的英国人只占19%,大部分士兵其实都是印度人。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当然,英国人只是表面上统治了广大印度居民,因为他们只用了大约4万英国官兵,控制和监视着20多万印度本土士兵。

这其实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因为一旦爆发军事冲突,那么英国官兵必处于下风,极有可能被印度士兵迅速消灭。

当时所有驻印的英国人都高高在上,也是当仁不让的指挥者,一切比较高级的军官都由他们担任,而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

于是,军队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印度军官见到军阶低、年纪轻的英国军官乃至士兵,都会恭恭敬敬的敬礼鞠躬。

有时,就连印度官兵看来是关系重大的宗教信仰,也常常受到英国人粗暴地践踏,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许多印度官兵原来都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很自然地和印度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广大人民对殖民者仇恨的增长,他们的不满情绪也一天天高涨起来。

1857年初,印度社会开始流传着一个预言: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到普拉西战役100周年的那一天,即1857年6月23日就要结束。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面对这个情况,有些地区的英国军官也意识到了形势紧张,开始害怕起来,他们经常在夜里都要枕着手枪睡觉,担心印度士兵们的情绪会突然失控,然后拿起武器报复他们。

火山还是爆发了,1857年英国英军要更新装备,换装新式的恩菲尔德步枪之时,为了保护枪械,会在子弹表层上面都涂上一层油脂。

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军队里到处都有传言,说这种油脂含有牛油和猪油的成分。

要知道,猪油是穆斯林禁忌的,牛肉是印度教徒的忌讳,因此印度士兵们都认为受到了巨大侮辱,兵营中凝聚了一大波愤怒的情绪。

有一次,印度密拉特的一个骑兵连90人中的85人,因为拒绝使用这种违反他们宗教信仰大忌的子弹而遭到逮捕。

英国殖民当局的军事法庭以违抗军令罪,立即将这85名印度军兵判处8~10年徒刑,并把他们全部送进了监狱。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这样的判决终于让密拉特的印度籍官兵忍无可忍,于1857年5月10日提前举行起义,并连夜开始向德里进军。

5月19日,驻守在德里的印度官兵与起义军里应外合,顺利拿下了德里,并且还杀死了德里城内大部分殖民官吏,烧毁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办事机关。

在此工作的英国人,为了能够逃出德里,不惜把自己的脸孔涂黑,并穿上印度传统服装逃命。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英国人死于天气炎热和途中的艰苦,许多英国人还被印度附近村民残忍杀害。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那位徒有虚名、“权力超不出宫墙范围”的君主,已82岁高龄的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起义者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复莫卧儿帝国,并号召印度全体印度教徒,以及伊斯兰教徒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

当时在孟加拉军区的印度士兵共有137,571人,其中约有7万人参加了起义,另外有3万人在暴动之前被解除了武装。因而,这次“印度民族大起义”让北印度殖民军队几乎全部瓦解。

印度其它地区也纷纷效仿,许多地方都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携手发动起义,就连英国总督所在地加尔各答,殖民者也处于草木皆兵的状态,天天流传着将要起义的消息。

6月的一天夜里,英国总督坎宁再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恐惧心理,不顾自身形象,全身只穿了一条短裤,然后惊慌失措地溜到船上避险去了。

印度大起义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殖民者举国上下十分震惊,万万没想到一向乖顺的印度人也有“野蛮”的一面,随即开始商讨具体应对措施。

英国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唤起民众的愤慨之情,竟然采用耸人听闻的方式,揭露了关于印度士兵在德里和密拉特残杀英国俘虏的暴行,而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美国传教士在距离德里1000公里之外的地方凭空虚构出来的。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与那些不明真相的英国百姓不同,当时的英国首相麦斯顿的反应显得平静而自信,甚至还一度拒绝了别国的援助,坚持要用本国的力量战胜印度人,因为这样才能凸显大不列颠帝国的强大。

短短5个月之内,麦斯顿就向印度派遣了8万英国援军,这里包括从中国调回的一支侵略军。

这让惶惶不可终日的英国总督坎尼,为此对其大加恭维:“你得早有准备,慷慨地调遣大批军队增援印度英军,值得所有人赞誉。”

1857年7月中旬以后,英国殖民者从被动转为主动,联合赶来增援的几路大军,首先向印度起义军的重要中心发动进攻。

很快,德里就被英国重重包围,但是起义军毫无畏惧,随即进行了顽强的保卫战,城里的青壮年士兵们几乎都武装了起来,这让全城的兵力一度达到5万人,而当时酷热的天气,以及疟疾和霍乱的流行,也增加了英军攻城的困难。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直到8月底,英国殖民者军队接连更换了4个总司令,仍旧无法攻入德里。到了9月14日,英军近万人在新装备的50枚后膛大炮的帮助下,终于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区,但印度起义军立刻与其进行了寸土必争的巷战。

经过6天反复的争夺,德里才最终落入英国人手里,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多达5000名英国官兵失去了性命,而4名指挥官中有两名被击毙,两人严重受伤。

1857年9月30日,德里全城陷落后不久,随之而来的是英国殖民者的野蛮报复,迅速抓获了坚持留在城内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及其王妃、亲王等众多成员。

英军上尉哈德森亲自动手,枪杀了三位亲王,随后把老迈的皇帝、皇后和太子押

往缅甸囚禁起来。

后来,巴哈杜尔·沙二世也惨死于仰光的牢狱之中,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莫卧儿王朝,自此寿终正寝。

印度各地的起义还在继续,尽管英国人扬言:“德里攻下后,不出8天起义将会平息。”但这场民族大起义仍然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尤其是章西保卫战,因为其激烈顽强和带有全民性质,在印度大起义中占有极其光荣的地位。

1858年3月下旬,英军开始围困章西,女王拉克西米·葩依还亲自上阵监督,号令修筑防御工事,并领导印度人民坚壁清野,准备与英国殖民者做长期斗争。

3月24日,英军开始攻城,女王率领全城军民奋勇抗战。在敌人炮火下,工人赶制武器,市民抢修城墙,连广大妇女也积极参与防御,担任慰问、运输、救护工作。女王本人更是身着戎装,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

4月3日,英军突入城内,女王率领起义军与其展开了残酷激烈的巷战。经过连续二天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章西宣告失守。

女王拉克西米·葩依不愿投降,背负养子率部突出重围。6月17日在抗击英军的又一次进攻中,她身先士卒,勇敢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仅23岁,后来被印度人民尊为“民族女英雄”。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印度国内主要的起义中心相继沦陷后,从1858年4月起,起义军转入游击战阶段,从各沦陷城市撤出的队伍,加上原来分散在农村的起义力量仍有12万人左右,仍然在拼死抵抗英国侵略者。

到了1859年初,流亡尼泊尔的印度起义军仍多达6万余人,可惜局势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1859年4月最后一股起义军被镇压,印度国内动荡局势才基本稳定了下来,历时近两年的大起义才宣告结束。

这次印度起义军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印度内部长期以来的宗教与民族之间不和谐。

比如印度锡克族士兵,8年前还是最坚定的反英斗士,这次大起义中却一反常态,转而支持英国侵略者。

印度旁遮普的战略位置十分显要,当起义军包围驻守在这里的英国人的时候,10万锡克士兵不仅没有趁势与起义军合作,借这个机会彻底消灭侵略者,反而帮助英国人一起镇压起义军。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教徒,如果想回到原有社会秩序中去,而选择投降都不难理解,因为在印度社会秩序中他们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锡克族士兵,他们在原来的社会秩序中,基本上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因此只能从民族矛盾这个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些从小就听着莫卧儿统治者残暴对待他们的先辈故事长大的锡克战士们,一方面想要借用英国人之手,报复长期积攒下来的民族仇恨。

另一方面或许是看清了形势,想借此向英国侵略者献媚邀功,从而提升锡克族在未来印度社会上的地位。

另一个传统上的战斗民族,尼泊尔的廓尔喀人也向英国人伸出了援手,尽管宫廷上有些大臣建议采取中立政策,或者联合印度王公一起进攻英国殖民者。但是尼泊尔国王忠格·巴哈杜尔却力排众议,主动提出帮助英国人。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他先派出一支4000人的军队援助英国政府,随后又响应英国人的要求,亲自率领了一支8000人的军队与英国殖民者一起镇压起义军。

而印度人的旧式前膛炮在射程中,远不如英国军队的新发明的后膛炮,并且英国人还拥有广布各地的电讯系统,能够及时获悉和交换情报,然后决定行动方针。

印度起义军方面却没有这种条件,以致往往在得到情报之时,敌人已经兵临城下,至于指挥官的军事素质和经验,更是无法相比了。

就这样,随着英国陆续征兵到11万,同时又纠结了多达31万的土著部队,这里包括尼泊尔廓尔喀人等本土力量,最终一举将起义军歼灭。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侵略者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政治攻势,拉拢参加起义的封建主,从内部彻底瓦解起义势力。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1858年11月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告印度王公及印度百姓书》中宣布:“印度人认领养子的习惯,将被认为是正当的,可以继承其父的财产和地位,任何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不会受到任何干涉·······此后不再剥夺印度王宫的风衣以及他们的任何权利。”

这一种釜底抽薪的手段可谓是立竿见影 ,许多受封的印度王公贵族认为起义的目的已经达到,立即掉头转向,纷纷缴械投降。

而那些领导起义的封建主更关心的,只是恢复自己在英国人入侵前的无限权力,对起义的下层人民则只知道利用,对下层人民改善经济地位的要求更是毫不考虑,因而导致这场伟大的印度民族起义如同狂风暴雨一样,一阵瓢泼雨下后就突然停止不前了。

即使有少数坚定的封建主起义领袖,依旧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但是难有作为,双方的局势根本无法反转过来。

而这第二个失败原因,通常也被许多史学家认为是当时印度社会的主要矛盾,亦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规模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英国人一开始在孟加拉的胜利来得如此迅速,让他们自己也未曾想到,因而还没有做好立即统治这样一大块领土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加上取得胜利来自阴谋,不能一下就剥夺那些政治合作者的权利。

所以,最初只能满足于做太上皇,而把直接统治权留给他们扶植的统治者,即印度本土多达565个土邦封建主。

这些贵族作为世袭的,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统治着印度1/3的领土和1/4的人口。某些王公,比如海德拉巴、克什米尔的王公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都不相上下。

而有些王公,比如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巴黎郊区的浏览胜地布洛涅树林,而这样规模的土邦也占了绝大多数。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英国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印度社会现状,让那些顺服的土邦王公在帮助自己统治了整个印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当英国人站稳脚跟之后,殖民当局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解决这一个“时代的错误”,不断公开指责“王公行政败坏,民众承受着莫大的痛苦,所以必须有良好的政府替代,以便给印度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这个表面上看来冠冕堂皇的借口,实际上连英国人自己都承认,这些弊政绝不只是土邦统治者的过错,而应由英国殖民者负责。因为正是由于土邦弊政的存在,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失去了发财致富的良好土壤。

印度的各地土邦各自为政,出入他们地界的商品,需要缴纳高昂的关税,这大大妨碍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实现工业资本剥削印度的大目标。

为了取消地方过境税,建立印度统一市场的硬性规划,英国人不得不采取卸磨杀驴的做法,开始剥夺这些土邦王公的权力。

对此,英国人宣布:如果土邦王公死后无继承人,其权力即宣告失败,领地将被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没收。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自19世纪30年代起,此后长达20多年时间里,英国兼并土邦王公们的土地共占土壤总面积的1/3,可谓收获颇丰。

此外,英国人还取消了一些封建王公的年金、封号,甚至那个早已有名无实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也被告知,在他死后,英国要取消他的皇帝封号,其家族成员也被赶出了德里。

英国人就这样无情抛弃了整个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而占据印度绝大多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由于英国人贪得无厌的掠夺而充满了愤怒。

因为,英国殖民者破坏了印度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又给他们套上了新的殖民主义枷锁,比如英国的纺织机器几乎消灭了印度的全部城市纺织工人。

在19世纪中期,印度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血迹斑斑的图画。饥荒、瘟疫、死亡成了印度人民的家常便饭,当时的印度民谣这样唱道:“别看他们的脸白,可是他们的心黑······”

即使英国人在印度废除寡妇殉葬、陪葬等中世纪旧习俗,这样毋庸置疑的陋习,也被印度人理解成摧毁了他们的社会制度,牺牲他们向来尊重的风俗习惯,使他们的国家西方化,最后使印度人民改信基督教。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因而,当时的印度社会实际上早已矛盾重重,1857年军队里爆发的“子弹涂了猪牛油”的军事冲突事件,不过是这次大起义的一根导火索。

不过,英国人很快洞悉了这个主要原因。值得英国殖民者赞誉的是,抗拒起义的印度人,绝大多数仍然对英国非常忠诚。

有些印度籍官兵在紧要时刻,还向英国人提供了必需的军事支持,就连英国当局也不得不承认,土邦王公是英国的一个坚定的政治合作者。

当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发表了《告印度王公及印度百姓书》之后,也的确实现了这个诺言。

从1858年到1947年为止,英国人统治印度长达90年时间里,再也没有一个土邦王公因继承人或其他原因,被取消或者被兼并。

值得一提到是,虽然印度民族大起义结束了,但是英国人仍然心有余悸,此后英国人在印度军队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全体军官以及炮兵部门都交由大不列颠帝国的官兵控制。

1857年,子弹上涂满猪油引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最后惨遭失败

不仅如此,这次印度兵变的教训使英国人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在印度维持一支不可抵抗的英国军队。

二是大炮必须掌握在英国人手里,他们还严禁印度人私藏武器,轻者罚款500卢比,重者判处7年监禁外加体罚。

但是,无论如何这次印度民族大起义,还是给那些沉浸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又一个征服战争胜利喜悦中的英国人,留下了较为惨痛的记忆。

尽管印度起义军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却也给英国人予以了沉重打击,一大批的英国官兵因此而丧命,也彻底打破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