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用户 灵枫历史阁 的回答

儿子刚死,董鄂妃来不及伤心,就要去伺候生病的皇后。董鄂妃病倒了 ,顺治却跑去拜禅师,当佛门子弟,法号“行痴”。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世人都说,顺治皇帝爱董鄂妃入骨,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董鄂氏是顺治的专宠。

她进宫一个月就晋封为皇贵妃,行册封礼时,还有满清最高礼节“大赦天下”相随。

1657年,她生下四阿哥,顺治高兴得就要立他为太子。但没到100天,四阿哥就夭折了,顺治非常伤心,将四阿哥的葬礼大办特办。

这下,就苦了刚经历丧子之痛的董鄂妃了。

当皇后的不管事,后宫所有琐碎的事情,都要身为皇贵妃的董鄂妃亲自处理。

她来不及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就被后宫琐碎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

顺治是皇帝,他说要大办葬礼,就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情。

而亲自处理这些事情的人,是董鄂妃,她必须亲力亲为,因为孝庄早就看她不顺眼,等着揪她的错处。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此时,恰逢皇后生病,脾气不好的她,经常打骂宫人,还要赶走她们。

董鄂氏看不过去,经常跑去亲自照顾她。

但董鄂妃的身体也不好,体弱多病。

但她太懂事了,懂事到每次见到顺治,她都会先安慰他,然后在他偶尔的询问中,回答一句:“没关系。”

顺治十六年(1659年),董鄂妃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可身为丈夫的顺治,却全然没有察觉到。

他高高兴兴地接见大觉禅师玉林,还接受了禅师给自己选的法名——行痴。

半年后,顺治又张罗召见了茆溪行森,和他探讨佛法。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病逝,顺治非常伤心,追封她为皇后,大办水陆法事,请僧人为她祈福。

此后,顺治郁郁寡欢,朝政也被他扔到一边。

他经常跑去寺庙待着,出家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其实,在满族人的习惯中,心情郁结,打猎是最好的消遣。比如,宸妃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心情郁结,就冒着寒冬打猎,结果回来后病情加速,不久就病逝了。

而39岁的多尔衮心情不好,也跑去打猎,结果从马上摔下来,匆匆离世。

相比之下,顺治排解情绪的方法,倒是温和了许多,去寺庙待着,总好过寒冬腊月去打仗。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好端端的,顺治皇帝突然就去世了。

1660年末,顺治让茆溪森为他剃发,正要出家时被人拦了下来。

为他剃发的茆溪森,也差点因此被烧死。

出家未遂的顺治,实在不甘心。

于是,一贯对顺治刻意讨好的吴良辅,就在1661年的正月安排替顺治出家,由他本人代替皇帝,去寺庙修行。

顺治很开心地同意了,还在初二这天,亲自去看吴良辅剃度仪式。

据史书记载,在这场观礼仪式上,24岁的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回到宫里的当晚就发起了高烧。初七晚上,他就因为天花匆匆离世。

但这件事怪就怪在,一直陪伴在顺治身边的人的记载上。

从他们的记载来看,顺治可能压根就不是因为天花而去世的。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陪在顺治身边的人,都写了些什么

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基本陪在顺治身边商议大事。

在他的《年谱》中,记录了顺治死前一周的详细情形:

初三日,召人养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讲论移时。

初六日,三鼓,奉召人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宾天,血泣哀恸。

初八日,又同内阁拟上章皇帝尊溢,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

而同一时期,另一位在宫中担任词臣的张宸,也在《青调集》中记载:

“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神对联尽去。一中贵向各大臣耳语,甚仓惶。初七日,释刑狱诸囚狱一空。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

从这两篇记载可以得知,初三时,顺治的身体还生龙活虎,到了初四就开始不舒服了。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等到初五时,大臣们的面色仓惶,顺治怕是要不好了。

顺治的天花,是在宫外染上的,而他是初三回宫的。

从时间线来推算,初六已经是他得天花的第四天了。

而在王熙的记载中,顺治从初六的晚上11点,到初七的下午5点,一直在商议大事,整整18个小时。

(三鼓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日入是下午5点到7点)

等到天黑时,顺治就去世了,死于天花。

这一段,与清朝正史中的官方记载基本吻合,即顺治皇帝出家未遂,因为观看吴良辅的剃度礼染上天花,发病太快,没救回来。

这样的顺治之死,毫无悬念,也没有任何爱情与梦幻。

但是,这些记载有很大的问题。

天花的发病,到快去世的时候,人基本上都是昏迷不醒的。

而顺治皇帝居然还能生龙活虎,商议大事整整18个小时?这显然是不符合疾病发作的状况。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而巧合的是,在民间的各类野史中,一直流传着另一个说法——顺治假死,去五台山出家了。前些年的考古研究,更是发现了一项证明顺治帝没死的最直接的证据:《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

这是一本经书,记录的是旅和尚言行,属于《嘉兴藏》。

由于雍正、乾隆的禁毁,目前只剩下一副刻本。

关于顺治出家的记载,书中一共有两段。

第一段:

上云:“朕常于佛前发愿:早生净土,回入娑婆,正因出家,早明心地,为临济正宗,始满朕愿。”

师云:“不妨现帝王身,行菩萨事。岂拘于一瓢一衲,穷岩枯壑,为修行耶?”

上云:“旅和尚所言极当,恐朕未能若此耳。”

第二段:

“谁识马前从蹶处,梓宫璀璨火空腾。”

(顺治要舍弃皇位,如今烧的梓宫,就是个空壳)

“圣明此际应无昧,有愿还来济室兴。”

(顺治要脱离帝王身份、出家的愿望,终于实现)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上面的第一段记录,发生在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此时,董鄂妃已经去世,顺治想尽办法要出家,剃了头发还被阻止了。

他心情抑郁,找到旅和尚聊天。

旅和尚劝他利用帝王身份,做菩萨的事情,不要出家。可顺治根本不听劝。

第二段记录发生的时间是顺治十八年的四月。

按照官方史料的记载,此时的顺治,应该已经躺在棺材里,梓宫正在火化。旅和尚直言不讳,正在腾烧的梓宫,是个空壳,顺治出家的愿望已经实现。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而除了《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这一最直接的证据,官员顺治出家还有不少佐证。

比如:

其一,康熙在自己的诗中描写,父亲已经当了四十年和尚了。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取自《菩萨顶》)

其二,孝庄总是带着康熙去五台山拜佛,并且次次去的都是白云寺。

而在顺治“去世”前,孝庄明显就不是个礼佛的人。

甚至,她非常讨厌佛道与禅学,因为就是这些东西让顺治沉迷,不务正业。

而白云寺远在山西五台山,却有魅力让孝庄常常带着康熙过去,确实有些蹊跷。

其三,康熙四十九年时,康熙突然赐给了白云寺许多石匾,而且题字还是先帝神主、章皇帝神主一类的。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似乎在彰显,白云寺是先帝所居住之地。

康熙和孝庄,一个是顺治的母亲,一个是顺治的儿子,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顺治的行踪。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所以,结合上述记载,我认为,民间传说的“顺治出家”大概率是真的。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即,皇帝出家并不丢人,为何清朝史书不明确写出来,还要捏造一个“天花”身亡的假象?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这样的。

或许,清朝官方并不需要隐瞒顺治皇帝的真实去处,但作为母亲的孝庄太后,不得不为儿子考虑。

换言之,最想要瞒住顺治出家的人,不是清朝史学家,而是孝庄太后。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出家后,8岁的康熙登基,朝政基本由孝庄控制。

作为顺治的母亲,清朝的掌舵人,她必须隐瞒最真实的情况,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 首先,孝庄要维护顺治的名声。

顺治出家,非常有损他的名声。皇帝的位置,不仅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代表一种责任。他选择出家,等于是扔下了他的江山,扔下了他的子民。

而当时的顺治仅有24岁,长子牛钮去世,最大的儿子老二也只有9岁,而排行老三的玄烨仅有8岁。这些皇子,根本不可能撑起朝政。

为了出家,不顾天下百姓的顺治,一定会遭到世人唾骂。可孝庄到底是顺治的亲生母亲,她要维护儿子的名声。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 其次,保住顺治的安全。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一直到乾隆年间,反清复明的势力都还在。部分明朝遗民,立志要杀了“满清狗皇帝”,以匡复大明江山。

平时,皇帝待在宫里,出门到处都是侍卫,安保措施自然是不错的。可到了五台山的寺庙里,哪里还有人专门保护他的安全。稍有不慎,顺治就会一命呜呼。

因此,为了保住顺治的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在世人面前“去世”。

可一向身体不错的顺治,要怎么才能匆匆离世呢?

恰好,当时的京城里有天花流行,一切顺理成章。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 最后,给后面的皇帝带个好头。

从辈份上看,顺治算清朝的第三个皇帝,前面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但如果以清君入关为界,他是清朝第一个皇帝。

作为入关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就为了自己的喜好,舍弃皇位,选择出家,这将会给后面的皇帝带一个什么头?

哪天皇帝的位置坐腻了,是不是都可以任性一把,毕竟前面有榜样在。

这是孝庄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因此,她必须从舆论上、教育上、历史上,就禁了这种“榜样”和念头。

这是孝庄必须要做出的决定。

这些道理,后来的康熙肯定也明白,所以他始终不曾公开顺治的行踪,只会在忍不住时写写诗。

而为了避免有心人从诗中看出端倪,康熙还把《菩萨顶》从御制诗中撤走了。

直到顺治去世,他才敢明目张胆赐牌匾。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顺治是幸福的,泡在蜜罐中长大,不曾受过多少挫折。

年幼登基,有母亲为他的皇位保驾护航。

喜欢董鄂氏,就不顾规矩一路晋升她。董鄂氏也非常懂事,为他照顾母亲,操持后宫。

任性要出家,也有母亲和一众大臣为他收拾烂摊子。

只是可怜了孝庄,年轻时不受丈夫喜欢,中年时不被儿子理解,老了还要带孙子与群臣斗智斗勇。

算起来,整个清朝的太后里,我可能最佩服的,就是孝庄太后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用户 文城观点 的回答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只活了二十四年,可是,他的经历却是非常曲折而丰富的,是清朝皇帝中很有故事的一位帝王。

福临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在盛京(沈阳)笃恭殿即位,称年号为顺治。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皇帝(剧照)

福临是幸运的,他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但在皇太极驾崩后,却因为满清皇族中两派力量的争斗而侥幸得以继位。当时,在继位争斗中,一派是以福临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实力派,另一派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代表的先皇嫡系派,两派争斗激烈,难分胜负,为了避免清朝皇室内耗,最终,六岁的福临被推为继位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福临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使他很不满意,对别人硬是让他聘娶的皇后非常反感,而他所钟情的妃子却很快死了。福临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生母的娘家侄女、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福临的这位皇后是由多尔衮为他选定和安排迎娶的,他对她一直很厌烦,因而,不久,福临便将其废去皇后位,降为侧妃;福临的第二位皇后虽然温柔贤惠,地位也很高贵,她是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但是,福临对她根本一点爱意也没有,一直不喜欢她,要不是因为有孝庄皇后庇护,加上这第二位皇后很能委屈圆通,恐怕也会被福临废了。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所宠爱、钟情的是董鄂妃,他对董鄂妃一见钟情。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天资聪慧,好读史书,她年少时即受到江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染,风韵温柔、娴静优美,善解人意,悟性极高,很得福临的宠爱,只可惜,他年仅22岁便香消玉殒了。此前,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非常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专门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福临对董鄂妃如此重视,足见他对董氏的无比钟爱,而董鄂妃的早逝,给福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是福临后来走向信佛之路的重要原因。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董鄂妃画像

福临自幼在孝庄皇后的培养下,加上因有满人的尚武精神的影响,他有一种好胜性格和桀骜不逊的心态。因而,他虽冲龄嗣统,掌控不了朝权,朝中有多尔衮、豪格等把持朝政;后宫,有他母亲孝庄皇后的督促和教育,但他有一种反抗心理,对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等一直有逆反心理。他颇有主见,敢作敢为,经常顺着自己的爱好做事,是一位不愿听权臣摆布的年轻皇帝。

福临的这种好胜、执着和傲气是他后来坚持礼佛、信佛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外出狩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突然逝世,这使得顺治帝福临得到了提前亲政的机会。福临亲政后,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他逐渐控制了朝局,并不久即能乾纲独断,他虽然亲政时才十四岁,但却干了不少大事。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皇帝画像

亲政时的福临,很想有一番大作为,而且,他在皇位上也干得不错。

多尔衮的病逝使顺治帝摆脱了被压制的地位,他再也不想当傀儡皇帝了。而他亲政不久所干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他不惧朝臣的反对,削除多尔衮的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并籍没其家财,对他的这位原来的“皇父摄政王”进行大肆报复。而此举大大加强了福临掌控朝权的气势,对他往后的施政措施带来了重要影响。

为了强化皇权专制,顺治帝还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并采取措施,停止了满清贵族的圈地行为。此外,他还放宽“逃人法”,他试图通过对一系列政治措施的改革来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他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想采取更多汉人的管理方式来治理朝政,但是,当时满清贵族刚刚入关,他们对汉人的警惕心态和防备措施非常强,顺治帝身边尚缺乏能赞同吸取汉人管理方式的重臣,因而,福临的管理革新并不顺利,这让他感到很苦恼。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着力改变朝中的政治结构,通过改变人事来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一个月后,他取消了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 四月,顺治帝采纳了礼部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而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并设置宗人府官员。他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新礼制,将治政活动纳入了礼制之中,强化统治秩序,这实际上是将治政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他还为满人的每旗设置宗学,让未受封的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以加强对满族子弟进行包括汉文化科目在内的新教育。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对仅有满臣奏事的上奏程序进行改革,规定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会同奏进,这是清王朝重用汉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顺治帝因其年轻时受汉文化的影响,他当亲政后,很重视对历史上汉族皇帝的治政经验进行探研,他在汉臣的指引下,认真阅读《资治通鉴》,他曾向朝中大臣询问,要求从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皇帝中选出最杰出的帝王,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对福临说唐太宗最优,而福临却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很出色,他的各种立法能利于后世。其实,福临是以此来表明,入住中原的清廷,将延循明朝制度和管理措施。福临的这一主张非常重要,大大有助于化解汉臣与满臣、汉人与入关后的满人的矛盾关系,而且,使清王朝能具有承继”法统“的合理理由。

此外,顺治帝还赐太常卿汤若望号为“通玄教师”,接受汤若望的一些积极建议,并开阔了眼界。此后,虽遇陈名夏案发生,陈被指责为汉臣“南党“首领,勾结朋党,擅权乱政,因而有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但是,顺治帝并没有以此来限制汉臣,他随后即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院各二人。同时,他设立十三衙门,并下旨严禁宦官干政,规定所设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还有,顺治帝还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笼络汉臣,拉近与汉臣的距离,比如,他令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

为了稳定后宫,顺治帝废除之前多尔衮为他迎娶的皇后为静妃,不久,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下旨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资政要览》;四月,顺治帝又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还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比汉臣提倡得还要卖力。其实,他这都是为了加强满清皇权的统治意识,以皇权专制和忠孝节义理念来教化满汉大臣。六月,顺治帝将宫禁命名为紫禁城,将后山命名为景山,将西苑南台命名为瀛台,并命内十三衙门立起铁牌,严禁内监干政。这一系列的命名、立牌,是想从规划的建筑文化上来加强统治秩序。

清军入关以后,不久就进入北京,而满清统治集团目睹明王朝的灭亡,顺治帝作为第一位进入北京的皇城,他对明朝灭亡的教训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清朝重蹈其覆辙。

首先,福临十分重视整肃吏治,他对官吏队伍推行甄别之法,重视擢优汰劣。其一,他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对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及时报奏,而对不能称职的要立即参劾。其二,为了选拔好知府人选,福临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三品以上官员,及在外督抚,各推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各一人,并要求其备上履历事迹具奏,令吏部再加察议,以奏请定夺,将所选中人才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其三,福临严格加强对官员的督控,绝不允许朝中官员结党结社,更不许太监干预朝政,他通过严禁官员私交、私宴来杜绝朋党的形成,想以此来根除朋党之患。

其次,福临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努力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明末战乱所余留下来的地荒丁逃、税赋难收的状况,为了改变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达四百余万两的赋亏状况,他积极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着力鼓励垦荒。比如,他采纳了大学士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推行屯田垦荒;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其中,“劝惩则例”的作用很大,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对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规定了垦荒的具体奖励办法;而且,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者,无论新旧官员,一律应被治罪。

可是,后来福临却倾心于僧禅,成了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内心深处信仰佛学的皇帝。

福临亲政初期,他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福临亲政后,汤若望因为与福临谈得很投缘,屡次被提升,分别被封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赐名“通玄教师”,提为通政使等,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被诰封为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而孝庄文皇后对福临提拔汤若望很支持,她对汤若望也很尊重,甚至称他为义父,而福临因此而曾称孝庄皇后为“玛法”(慈爱的女神)。福临与汤若望的密切交往,显然对福临信仰宗教有一定的影响。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并很快成为佛教信徒。这一年深秋,福临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性聪禅师憨璞,福临与憨璞交谈默契,很是投缘,这使他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久,福临在南苑万善殿召见了憨璞,之后,他还多次召见憨璞,请憨璞介绍佛教界有名望、修养高的僧人。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玉林琇画像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特意派遣使臣,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婉拒召见,但使臣不答应。次年二月,玉林琇只好入京觐见福临。福临一见玉林琇,十分高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之礼款待玉林琇,福临谦虚地自称弟子。此时,福临请求玉林琇为他起个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认为不便为福临起法名。但是,福临一再要求,并请求以一些“丑”的字眼来为他起法名,玉林琇只好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起法名为“行痴”。至四月,玉林琇请求回湖州报恩寺,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官员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到京师。

此外,福临还封憨璞为明觉禅师,憨璞向福临推荐了浙江宁波天童寺的名僧木陈道忞,福临召其进京。不久,对福临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和尚进京了,这位和尚就是玉林琇的徒弟茆溪行森。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他向其请问佛法,茆溪行森的解答使福临连连赞许。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茆溪行森画像

福临开始信佛,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后宫的混乱,钟爱的妃子突然去世,加上朝局纷争让他厌烦,满族大臣对他重用汉臣不满等,给他带来的压力、烦闷,这使他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潜心修佛才能让他有所解脱,渐渐地,他感到寄托于佛法才是宁静的,于是,逐渐加强了他出家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至十月之交,即在董鄂妃去世的近两个月之后,福临决心出家,他请茆溪行森禅师为他剃度,福临成了“光头天子”。

同年十月十五日,茆溪行森的师父玉林琇禅师奉诏到京,据说是孝庄太后和朝中老臣令人召其入京的。玉林琇得知他的徒弟茆溪行森已为皇帝剃发,知道惹了大祸了,他比他的徒弟想得更远,感到为皇帝剃发,这不但将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为佛教界带来灾祸。

玉林琇禅师非常愤怒,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采取极端措施了,他下令属下僧人堆积柴火,欲将茆溪行森焚死。放火前,玉林琇劝福临说:“若以尘世之法论,皇上应永久坐于皇位之上,上可安圣母之心,下可使万民安居乐业;若是以出世之法论,皇上也该永久为君王,对外可保持佛法信徒,对内可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之处。”(《顺治的贵妃和太监偷情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2015-01-25])当然,福临是不会让茆溪行森被烧死的,同时,福临也觉得玉林琇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便接受了玉林琇的劝谏,答应蓄发但是,暂时不出家。之后,茆溪行森被他师父带回南方,福临继续当皇帝。可是,福临虽然蓄发而不出家,但他的心早已“出家”了,福临对笃信佛法的执念一直没有改变。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福临(剧照)

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顺治帝去世,清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皇帝驾崩是一件天大的事,官方如此简略的记载,易于引起猜疑。

于是,关于顺治帝是怎样死的,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一种猜测是,因董鄂妃年轻轻地突然病死,钟爱董鄂妃的顺治帝伤心过度,郁闷忧虑,寝食难安,体弱染病,在董妃去世不到半年,福临便随他的爱妃而去了。

另一种猜测是,顺治帝历来很固执,他厌烦纷乱朝局,思念董妃,心无法安定,只有崇信佛法,才能心安,于是,执意出家去了,而孝庄皇太后无法将他拉回来,为掩人耳目,便对外称顺治帝病死,以此来掩盖皇室的丑闻。后来,出家的福临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有人还为这一说法找到了证据,比如,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即位不久,孝庄皇太后多次带玄烨去五台山礼佛,以此推测,玄烨大概是悄悄去见他的父亲福临;再如,另一证据是,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经过山西,当地官员从五台山借了一些餐具,而这些餐具很像是紫禁城里皇家用的餐具,因此而怀疑福临就在五台山修佛。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帝与董鄂妃(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郑成功与清军在厦门牛家村发生了战争,郑成功看到对面有异物闪闪发光,于是,便命令士兵将大炮对准亮光发射,而那删发亮光的正是顺治帝头上的夜明珠,因而,顺治帝被炮火炸死在牛家村。不过,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只是痛恨清军平台杀了郑成功后代,一些恨清者编出来表达反清情绪的。

此外,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即认为顺治帝是因为染上了天花而死的。这一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其一,替顺治帝起草诏书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在顺治帝临终前一直在他身边,而《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突然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初五日,顺治将他(王熙)招到养心殿,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依顺治帝之意,王熙撰写了诏书,一天一夜,三次修改,三蒙钦定。

其二,传教士汤若望也有类似的记载,据《汤若望传》,有过对顺治帝染上天花的记载:

“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

其三,还有人认为,玄烨被选中继位皇帝是因为他已染过天花并已痊愈,有抵抗力,不再怕天花了,由此来推断,顺治帝一定是染上天花而死的。顺治驾崩前有八位皇子,长子夭折,二子九岁,三子玄烨八岁,其他皇子尚年幼,依理,当是皇二子即位,可却选中了玄烨,因为玄烨有对天花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推论逻辑不太严密,只是一种猜测。

但是,对于顺治帝染上天花有史书记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董鄂妃的早逝使福临十分伤心,这也是事实,所以,顺治帝的去世,与染上天花病有关,也与董鄂妃的去世而伤心过度有关,他是病死的。

顺治帝去世时的大致过程应该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内官吴良辅因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等,被大臣上奏该处死,而福临安担心株连太多,同时也同情吴良辅,便安排他出家为僧。当天,福临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回来时,福临染上了天花,便发起了高烧。他预感病体沉重,很难再支持。初六,他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在病榻上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于初七日撰拟诏书,曾三次将拟稿上呈福临预览,皇帝亲自批改,那天晚上,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

福临晏驾之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捧着皇帝遗诏去奏知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人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根据遗诏,扶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为辅政大臣。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罪己诏”

顺治帝的遗诏实际上是一篇“罪己诏”,在诏书中,他为自己列了十四条罪过,如“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等,其实,所谓的“罪己”,说的却是他在位是做得最好最正确的事,是政绩的亮点。只是,从满臣皇室贵族的角度看,或许是不乐意接受的。因而,有人怀疑,顺治帝的这一篇“罪己诏”, 并非是福临的本意,也不一定是福临清醒时看过的。遗诏先奏知皇太后,而后才公布,而起草遗诏的王熙、麻勒吉,却一直守口如瓶。这或许是孝庄太后的一种策略,她为了保证她的皇孙爱新觉罗·玄烨能顺利即位,便授意为福临起草此遗诏,她利用责备她儿子来保证她孙子成功即皇帝位。顺治帝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重用汉臣的措施,这让满清皇室贵族很不满,而孝庄太后为了玄烨继位,需要当时的满族权臣的支持。

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福临的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李尚英于《清代皇帝传略》中评价说:“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用户 平阳狐狸奇谈社 的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孝庄改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被称为清朝三大悬案。那么,顺治到底是怎么死的?有没有出家当和尚?今天我们就来破破案。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帝 剧照)

清朝盛产小皇帝,十一位皇帝中便有五位是幼年登基,溥仪三岁,光绪四岁,康熙七岁,同治和顺治都是五岁。

幼年登基,英年早逝,加之“顺治”这个极具迷惑性的年号,很多人以为顺治帝顺从优柔,其实不然。贵为一代天子,哪有这么简单?

顺治登基时,需乘车前往登基地点举行庆典仪式,乳母因其年幼欲同车陪护,顺治不许,小手一挥,这不是你该坐的车!果然是天生的优越感,骨子里的皇家气质!想想此时的顺治不过六七岁而已。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孝庄文皇后)

满蒙联姻向来是满清的基本国策,在孝庄和多尔衮的安排下,孝庄将自己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嫁与顺治为后。顺治对这位姑娘并不感冒,经过几年的争斗,母子隔阂,终将其废掉。

为了维系满蒙之间的关系,孝庄又从娘家娶了一位女子过来。凑巧的是,顺治对这位蒙古包里走出来的姑娘又不感冒。孝庄太后一生精明强干,但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却屡屡受挫,毫无办法。

在政治上实行满蒙联姻,在意识形态上倾向于藏传佛教,以巩固与西藏之间的关系。所以满蒙王公贵族大多有崇佛的基因和心态,顺治当然也不例外,曾经高规格的接待西藏喇嘛入京朝贺。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亲政之时,他又认识了一位重要人物,这个人便是汤若望。汤若望是德国人,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 46 年,最终死在中国,葬在中国。

汤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传教士,凭借出色而渊博的才学,受到明崇祯和顺治帝的青睐,最终官至正一品,封光禄大夫,任太常寺卿,钦天监监正。

汤若望是一位出色的神父,他当然没有忘记自己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目的,自然也在与顺治的交往过程中向其灌输天主教的一些宗教思想,这对本已有藏传佛教根基的顺治来说并不冲突。高峰时期,中国当时有 15 万天主教徒。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1657 年,顺治帝对宗教特别是佛教有了很深的认识,这一年他亲至北京南郊的海会寺与龙池派高僧憨璞性聪禅师长谈,相谈甚欢。后又邀其至皇宫谈论佛家之事,相互十分契合。

16598年,顺治又派人去南京召报恩寺玉林秀禅师进京,但被婉拒。第二年玉林秀进京,顺治欣喜若狂。

顺治以禅门师长之礼待玉林秀,并自称弟子,要求玉林秀赐法号玉林秀不肯。顺治再三要求下,得“行痴”之法名。记住,此时的顺治已经有了法名!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董鄂妃 剧照)

顺治与僧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各种大禅师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同时从玉林秀的语录中,他也得知玉林秀有一个弟子,名行森禅师,十分有道,邀请行森入京,这一来便出了一件大事。

前文说过,顺治对从蒙古包里走出来的两位皇后十分不感冒,但对董鄂氏却情深意笃,十分恩爱。 1660 年,董鄂妃为顺治诞下一子,三月夭折,不久董鄂妃也撒手西去。先失爱子又失爱妻,连遭打击的顺治十分悲痛。

这里插一句,董鄂妃并非汉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正白旗满人。“董”者,只是满语的音译,而非汉之“董”姓。

于是在这一年的九十月间,玉林秀的弟子行森禅师为顺治帝剃度,让顺治成为了光头天子,离出家只差一步,当然也遭到了两股势力的强烈反对。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第一股势力是以孝庄皇太后为首的满清王公贵族,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皇帝要出家,这是什么事儿呀?自然坚决反对!

第二股反对势力或者说第二个强烈反对的人,居然是玉林秀!他来到北京,得知弟子为顺治剃度,便召集众人烧起柴火,准备烧死徒弟行森禅师,并规劝顺治帝放弃出家的念想。最终顺治在这两拨人的劝说下放弃了出家的念想。

玉林秀的做法是十分高明的,毕竟顺治这尊佛是哪座大庙都供不起的!顺治出家对佛家而言并非幸事,源源不断的灾难和麻烦到时会接踵而至,这也是玉林秀比其弟子高明的地方,师傅还是师傅!

顺治帝怎么死的(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剃度几个月后,即 1661 年初,顺治得天花而死,时年 23 岁。

天花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就是绝症,顺治的叔叔、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便是得天花而死,据说董鄂妃也是得天花而死。而康熙之所以能在诸皇子中胜出,除了其母家的势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康熙得过天花而痊愈。虽然留下了一脸的麻子,但对孝庄和顺治而言,这却是天大的好事。

总结而言,顺治有佛根,对佛心向往之,有法名,曾剃度,但最终没有真正出家而死于天花。

假若顺治能够延续生命,那么他接下来的选择到值得期待,但至死他并没有真正出家。如果你非要说在家修行也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