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用户 知常容 的回答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打天下,打败项羽主要的功劳在韩信。韩信没有成为大将军前,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还不是项羽的对手,但韩信可以对付项羽。韩信将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楼烦骑兵给灭了,使得项羽失去争夺天下的大杀器,最终让刘邦赢了项羽。

萧何是管大后方的,他镇守关中,收服秦民之心,不断给刘邦送兵源和给养,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也没有资源和项羽打持久战。

张良主要是负责战略,他不负责具体事务,他类似刘邦的脑袋。比如要不要分封六国之后,定都在哪里,怎么分封功臣等等这些方向性的事情,张良就会发表意见。具体的事情一般张良都不插手。如果刘邦架的是大船,张良就好比刘邦船上的指南针。

萧何跟着刘邦时间最久,张良次之,韩信最短。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大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以谋反之名降为侯,最后被萧何和吕后联手杀害。张良被封为留侯,本来刘邦说你挑三万户的封地,张良说不要,最后张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站队吕后,受到吕后礼遇。

萧何被封为丞相,定为功第一,享受上朝不趋,带剑这样的特权,哪怕萧何再低调,刘邦最后还是怀疑他,萧何没有办法只得自污,故意强占老百姓的田地房产让刘邦抓了下狱,最后释放。

明初三杰:刘基、李善长、徐达

刘基刘伯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刘伯温是在朱元璋成气侯之后加入的,他的作用类似张良,一方面建议对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采用个个击破的方式,另一方面让朱元璋用“大明”为国号收揽民心,暗中脱离小明王。

当陈友谅来攻时,有人说降,有人说逃,刘基说战,最终朱元璋赢了。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大明朝成立后,有一次朱元璋问刘基谁合适当丞相,朱元璋选了三个人: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刘基一一否了。朱元璋说你最合适,结果刘基说自己也不合适。朱元璋称刘基为先生,经常会请他去密室商议,这种特权其他大臣很少有。

李善长类似萧何,他是比较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主要负责后勤,以及一些人员的推荐工作,他制定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来补充国库。他受封韩国公,朱元璋曾经说过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这有些类似刘邦对萧何的点评。朱元璋将他作为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

徐达是朱元璋的好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混在一起,是朱元璋的真正的铁班底。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后攻灭张士诚,再后来攻入元大都,灭亡了元朝。徐达类似刘邦的韩信,百战之神将。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大结局:

刘基急激勇退后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在此之后刘基的病情更为严重,后刘基向朱元璋婉转说起这事,朱元璋没有反应,所以有人猜测是胡惟庸下的手。刘基病死后他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派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被明成祖下狱,狱中自缢。

李善长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长子李祺因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而免死,但被流放。

徐达镇守北平之时得了背疽,后去世,传说他不能吃鹅,结果朱元璋派人送蒸鹅给他,吃后不久就去世了。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被明成祖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去世。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这三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简单地介绍一下。

曾国藩组建湘军,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对当时的清朝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兵工场,第一批留学生都与他有关。1872年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脚麻,回到书房端坐不久就去世,无疾而终也算是善终了。

左宗棠不是进士出身,这个成了他心中的大病,六十多岁时他说不当总督要积极备考,最后朝廷赠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收入新疆。台湾设省也是在他的呼吁下完成的。胡雪岩因为他而成为红顶商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辛丑条约》就是他签订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有一个曾外孙女叫张爱玲。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是三杰之首,在小站练兵时就追随袁世凯,很快就得到重用,军中的成绩考核,人事的升降大多会和王士珍商量。后来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王士珍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

不过王士珍是忠于清朝,他对于清朝皇帝退位之事很有看法,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退居。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冯国璋开始坐大,有些节制不住,这里袁世凯请了数次才将王士珍请出山,袁世凯死后担任过民国总理。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王士珍是三杰中的龙,段祺瑞是虎,段祺瑞一生清贫,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袁世凯将自己的义女张佩蘅嫁给他当继室。他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冯国璋是三杰中的犬,当过民国副总统,也代理过总统。他被清廷认为是可用之人,可信之人,所以担任禁卫军总统,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时,禁卫军表示反对,最后是他做的工作,使得禁卫军不再反对。袁世凯将自己的家庭教师周砥介绍给冯国璋为妻,所以他是袁世凯的铁杆。

不过令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冯国璋后来成了反对他称帝的一股核心力量,公开要求袁世凯退位。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大结局:

1930年7月10日,王士珍因肠癌而在北京去世,1936年11月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第二天病逝,有一点必须点赞的是他晚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当然他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他有一个后代叫冯巩。

用户 谦君啊 的回答

汉初三杰指的是韩信、张良、萧何三人,这是刘邦对他们最高评价,刘邦曾说他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借助了三个人的力量,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张良第一;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证后勤,萧何当之无愧;论率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毋庸置疑。这几点都是刘邦所不足的,但是正因为三位人杰的帮助,因此刘邦最终从才得以夺取天下。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明初三杰指的是指刘伯温、李善长、徐达三人。刘伯温此人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兵法,朱元璋称赞他可媲美汉初的张良;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丞相,常伴朱元璋左右,在识人用人上给予了朱元璋许多宝贵的意见;徐达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也是朱元璋的大将军,骁勇善战,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晚清三杰指的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这三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汉人,晚期的大清已经病入膏肓,中期以前,汉人几乎是不可能在大清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但是中期以后,随着大清越来越多的内忧外患,单靠满人自己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问题,依靠汉人的力量已经是不得不做的选择,于是三人逐渐走上大清的政治舞台,为大清又多延续了几十年的光景。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北洋三杰指的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之龙,凭借着过人的才智,他在袁世凯的手下如鱼得水,并深得其信任,职位一度高升至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也是袁世凯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人称六不总理;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之豹,和段祺瑞一样,深受袁世凯的赏识和信任。三人在袁世凯死后也是称霸一方的诸侯,深深影响着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用户 西游梦红楼 的回答

历史上踩着时代的潮流的能臣不少,比如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虽然个人相对于历史洪流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他们都浪出了自己的深度和高度,玩的贼溜了。

汉初三杰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谋夺天下的是张良,管后勤的是萧何,带兵打仗的是韩信,三人这么一搭伙,就把刘邦捧上了皇帝宝座。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一、张良

没有张良,刘邦在鸿门宴上就该挂了。

当时刘邦势力还不足以与项羽分庭抗礼,面子上项羽还是老大,为了怕夜长梦多,项羽的谋臣范增就给项羽出了个主意,请刘邦来喝酒,顺带嘛,说阎王爷想他了,让他去地府探亲一趟。

不去吧,刘邦另起门户的打算也太明显了,项羽肯定翻脸,大军杀到,刘邦的局面是输多赢少;去吧,明显就是给项羽添盘下酒菜。如果项羽一心要杀刘邦,去不去都是条死路。

张良也头疼,但他脑袋转得快,很快想出了一条保命的计策,一方面叫刘邦扮演好小弟的角色,另一方面花钱疏通了项羽季父项伯来出场说好话,最后在宴席上随机应变,见招拆招。

酒没喝几口,跳出来一个项庄舞剑助兴,张良一看范增的得意劲儿就知道事情要糟,赶紧出帐找到樊哙,让其将计就计也卖弄下武艺,一定要死守在刘邦身前,化解掉由范增导演的误杀戏的阴谋。暗杀不成,又有项伯打圆场,项羽心一软,刘邦有惊无险地安然而退。

接下来就是张良的表演时间,搞了个明烧栈道、暗渡陈仓,就平定了三秦,占据关中,一下子缩短了与项羽的差距,双方是时候该挽袖子露膀子较量了,谁赢谁当皇帝。

紧接着就是不停地运筹帷幄,一直出主意不停掉头发,一直掉头发不停出主意,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逼死项羽,定了天下!

张良是个多聪明的人,治理天下那是刘邦该操心的事,夺天下而不享富贵才是臣子之道,鸟打光了弓箭就得藏起锋锐,于是闭门谢客当了个闲人,最后跟着赤松子四海溜达,落了个寿终正寝。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二、萧何

萧何比较欣赏刘邦,当得知刘邦的老婆吕雉被牵连下狱时,冒着风险将其保释了出来,也就是这件事,让吕雉可以无限度信任萧何。

牵连吕雉的不是别人,正是小亭长刘邦,本来刘邦该押送囚犯去骊山修建秦始皇陵,半途中跑了不少人,刘邦一看,罪大了,自己也逃进了深山避难,没顾上老婆吕雉,如果不是萧何,刘邦就该二婚了。

萧何又发现了一个打仗的人才,那就是韩信,不过那时韩信没啥名声,刘邦也没怎么上心,丢了个管粮草的小官就给打发了,即使萧何再三郑重推荐,刘邦还是没当一回事。

韩信也是条汉子,凭真本事吃饭,长期不受重用,兵法都在肚子里发霉了,心里那个气啊,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骑着马就跑了;萧何得知消息后,公务也不办了,赶紧骑马去追,好说歹说总算留下了韩信。刘邦也觉得不对了,萧何的眼神那是一个贼,他能看上眼的人保准没错,于是诚恳认错,按照萧何的吩咐建拜将台,自己洗了澡,喷得香香的,然后拜韩信为大将军。

没了萧何,就没了韩信,刘邦的位置上多半坐的是项羽。

占据关中后,张良、韩信挥师东进,这时萧何坐镇关中,干啥呢?为前线筹措源源不绝的粮草。管粮没啥大不了的,是个人都行,但萧何不一样,他通过颁布实施新法,快速重建统治机构和恢复社会秩序,并大力发展生产,施惠给百姓,为刘邦巩固出了一个富有的大后方,也做到了一个奇迹:为前线不断输送粮食,还没给百姓加重负担!

垓下与项羽的大决战,很大程度上是萧何用粮食堆出来的局面,换了张良来都玩不转。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局势并不稳定,功高盖主的韩信就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就在刘邦外出平叛陈豨时,老婆吕雉把他的病根给除了。吕雉派萧何骗韩信进宫,埋伏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将韩信绑至长乐宫悬钟室杀掉了,这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历。

萧何诛杀韩信有功,被刘邦大加封赏,一时忘了自己是谁,亏得门客召平提醒,赶紧自污,散掉大部分家产充实国库,这才避免了走上韩信的老路。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三、韩信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论起打仗本事,他说第二,就连刘邦都不敢称第一,但韩信有个特点,性格太憨直了,肚肠没那么曲曲弯弯,有些不该说的话都说了,有些不该做的事也做了,搞得成了刘邦的心病。

不该说的话那就是带兵多多益善。

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自信满满答道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刘邦又问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直接给了个藐视的眼神,说十万顶天了。情商稍微高点,也说不出来这话来,贬低了当家的刘邦抬高自己摆明就是不想混了,其实就说老朱比自己多带一个兵,这也能让刘邦高兴地找不着北还能消除君臣间的嫌隙,可见韩信语言技术很失败。

什么事是不该做的呢?那就是韩信向刘邦要了个齐王当。

韩信提出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策略,他要带着一支部队,东征西讨,把楚国的势力、盟友全部打残了,最后与刘邦在荥阳会师,合围项羽,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他也是这么干的,魏、赵、燕、齐国等一个没跑掉,在韩信绝对的武力面前,要么被消灭,要么投降,就剩下最后一步会师荥阳,这个既定战略便完美完成了。

刘邦在荥阳硬顶项羽的围攻,就等着与韩信合兵一处,进行大反攻,就在这节骨眼上,韩信赖在齐国地盘不走了,他要刘邦封他齐王才肯动身;刘邦含着眼泪接受了这个现实,居然还有人比自己还会耍无赖?官是封了,芥蒂也种下了,刘邦心里亮堂了:韩信此人只可重用不可信任。

韩信与刘邦合兵一处,项羽的命运注定就败了,胜利的天平完全倒向了刘邦。

张良智谋百出,主掌了战局走向;韩信率大军奋勇杀敌,无往不利;萧何在后方不停地往前线输送粮食,这一点尤其重要,哪怕韩信不进攻,只拖住项羽前进后退的步伐,光凭后勤就能耗死项羽。在三人紧密地配合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再无退路,也没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能告别爱人虞姬,拔剑自刎,相约来世再见,天下从此是刘邦的了。

韩信不知检点,最终惹来大祸,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悬钟室。

汉朝离开了张良、萧何、韩信任何一人,都不知道存在多少变数,因此刘邦建立汉朝的功劳归功于三人,并说在三人面前,自己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

《史记 高祖本纪》载刘邦之话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明初三杰分别是刘伯温、李善长、徐达,离了这三人,朱元璋的明朝也玩不转

一、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不用说,刘伯温肯定是耍计谋的,而且比诸葛亮还凶,诸葛亮帮助一穷二白的刘备搞了个三国鼎立,刘伯温则一口气帮助放牛娃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了明朝。

刘伯温怎么办到的呢?秘密就在《拟时务十八策》中。

战略指导思想、未来形式演化、立国安民之策应有尽有,直接送给朱元璋做见面礼,把朱元璋看了个眼花缭乱,还好这时放牛娃在老婆马大脚的监督下学会了背诗写字,不然就错过了这么一个惊天动地的人才。

《拟时务十八策》简单说来,有几个要点。元朝是没救了,谁能取而代之唯有德字当先,放牛娃照样能逆袭成皇帝。时局动荡不安,是安身立命的好机会,老朱你该占据东南,再取北方,最终完成一统,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咱别先干称王的事情,让傻冒陈友谅、张士诚去出头。我们势力最弱,夹在两人之间不好办,得学苏秦用合纵术,联张打陈,干掉最强的再回过来收拾弱的,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先把自己玩残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哪里来?所以你得对老百姓好,得到他们的拥护,有了群众基础,你还得找有能力的人帮手执政,保证“以耕备战,以战护耕”。得了天下,别光想着享受,横征暴敛,得让利于民,与民休养生息,用人唯贤,用将唯精,大事要独断,别听一堆人吵来吵去没了个主见;制度要严明准确,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尊儒重道;要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如此一来,我的朱大哥啊,你这江山万万年啊!

其他的啥也不说了,明朝从开国到强盛再到衰亡,《拟时务十八策》已经把道理说得够明白了。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二、李善长

能把《拟时务十八策》落到实处变现的便是李善长。

朱元璋带兵攻城陷地,李善长就在后面筹措物资供应,绝对保证士兵不饿肚子,但也不会让老百姓砸锅卖铁来凑,所以很得民心。

朱元璋的仁义让很多人前来投奔,借机打秋风的也不少,李善长一看,这不行啊,干脆干起了丞相的活,替朱元璋把关,能者上,庸者下,老百姓的钱粮不养闲人。来自天南地北的人肯定有矛盾,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谁还不带点私心,朱元璋是没空来处理这些小事的,所以还是李善长出来拉偏架,不偏不倚,获得了不少将士的信赖。

李善长对安定民心有一套,将士也服从他管,只要他写下严肃军纪的榜文往城门口一贴,军中没一个士兵敢乱来。打了胜仗后进城,将士都是乖宝宝,目不斜视,哪家姑娘好看最多偷偷多瞄几眼,没有一个有胆子敢去抢百姓的东西。在朱元璋那儿还有可能讲个私情,但在李善长那儿绝对行不通,不打得你皮开肉绽你不知道什么叫军纪,关键还得服服帖帖称打得好,太丢脸了。

李善长从务农到经商制定了很多政策,专卖两淮之盐、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等,慢慢使国库充实,明朝渐趋稳定和强大。

李善长晚年有点糊涂,最后牵涉到胡惟庸谋反案中,被朱元璋赐死。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三、徐达

如果说李善长将刘伯温的治国理念变现,那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第一人便是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穿开裆裤的小伙伴,自小练武,22岁时才随朱元璋征战天下,一上战场,朱元璋才发现这娃是个尽打胜仗的天才,于是把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曾一起头牛吃的好兄弟。

徐达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说起打仗来,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甭管对上谁,骨头有多硬,他就像把大铁锤砸下去,打出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进定远,攻滁州、夺采石,下太平,拿下集庆(应天府),为朱元璋夺下了生存之地的大本营。池州灭了陈友谅万人,江州杀的陈友谅大败而走,救援洪都时两军遭遇康郎山再次令陈友谅损兵折将,鄱阳湖大战终结了陈友谅的主力大军,随后陈友谅的残余势力被一一拔除,徐达完成了先除陈友谅的战略目标。

徐达为带着常遇春开始执行刘伯温的第二个目标——张士诚,于是就该张士诚倒霉了。

一直打一直胜,最后打到了张士诚的老窝平江城,张士诚粮尽也拒不投降,惹得徐达大怒,徐达光着膀子带头就登上了云梯。城破,巷战败,绝望的张士诚选择了悬梁自缢,被救下后送往应天看守,骄傲的张士诚趁人不备依然选择了自缢而亡。

安定东南,剩下的便是北伐了,完成刘伯温大一统的目标,随着徐达占领大都,元朝亡。

徐达后来背疽发作去世,朱元璋悲痛不已,称其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晚清三杰分别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可惜清朝这辆破车太过腐朽,换再优秀的车夫也难以驾驭,眼睁睁看着它走向散架的命运。

一、曾国藩

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就不说了。

众所周知,清朝用骑兵打败了装备大炮火枪的明朝,夺过了江山,因此皇帝们意识中忽略了火器的重要性,而且还把明朝当成了玩物丧志的反面教材,再次回归了冷兵器时代,那些现有的火器受到了严格管制,成为了一种时髦的摆设,干脆用来打鸟用,所以清朝错过了与世界热武器的发展期。

曾国藩看见了清王朝的快速腐败衰落,明白了其中的根结,提出了以儒治军的宗旨,将领需德才兼备,“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士兵要悍勇忠诚,“兵少而国强”,这样的精兵强将,才能真正负起强国的重任,事实上,这样原则建立的湘军战斗力确实高人一筹。

同时,他开始延续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军队武器的近代化,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清政权借师助剿,把侵略者当成救世主,无异于引狼入室,这样只会助长他们的贪欲,最后难善其身。求人不如自强。

理是这个理,曾国藩也做过尝试,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开启了洋为己用的大好开端,只可惜慈禧老太太过寿可以花钱如流水,赔款再多也可以拿出来,但要无底洞般的花在制造武器上,他们觉得没必要,使得曾国藩的心血最终功亏一篑。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二、李鸿章

李鸿章便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主张“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再装备洋枪洋炮,提高战斗力,最终能够内保平安,外抗侵略。

说干就干,李鸿章创办了上海洋枪三局,这便是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在兼任北洋大臣后,李鸿章正式筹办洋务,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纷纷建设出来,如果给以充足的时间和支持,也许,世界的格局将会改变。

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世界排名第九,主军舰大小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看着这些成果,清政权上层开始放松了军备意识,保持现状,每年400万两白银的建设费有点多,该省还得省。

日本此时却在大力发展军事,已建立出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护航舰队,高升号被击沉,甲午战争爆发。

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把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紧接着丢了旅顺口,让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立足之地,最终双方在威海卫进行大决战。北洋舰队孤立无援,困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余,最后全军覆没。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替腐朽的清政府背下了一个巨大的黑锅。

与其说北洋舰队毁在了实力差距上,还不如说是被清廷的内耗扼杀了前景。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三、左宗棠

左宗棠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并率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后五次积极推动新疆设省,最终如愿。

左宗棠还兴办了福州船政局,并由单一造船变成制造多样化,如枪炮、火药、机器等,为建立近代造船工业及近代海军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法战争爆发,战场由越南北部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主战的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老将冯子材驰赴镇南关,抢在法军入犯镇南关前在隘口修筑长墙,筑成防御阵地,并成功击退法军,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夺取了谅山等地,重伤东部法军统帅。

胜利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大好形势最终被清朝统治者挥霍一空!

清政府来了个见好就收,直接撤军与法国议和,签下了《巴黎协定书》,本该可以胜利的战事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终止了,左宗棠上书《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请战,可惜动摇不了求和派的一片真心。

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宗棠最后只能在这种痛苦的遗憾中离世。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北洋三杰分别是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军阀混战中出现的将才。

一、冯国璋

李鸿章仿照西洋军事学院所创立了北洋武备学堂,乃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而冯国璋就毕业于此。冯国璋最为人津津乐道地就是拥袁倒袁。

袁世凯其实都没怎么弄明白冯国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说忠诚吧,冯国璋的确在关键时刻为他挺身而出,平息了阻碍清帝退位的禁卫军风波,让他有了篡权的机会,说他不忠吧,冯国璋的确也在他恢复帝制时站出来公开反对,成为倒袁的“第一中心人物”,这是忠还是不忠呢?

后来冯国璋意图通过南京会议逼袁下台,袁世凯终于明白冯国璋是想取而代之,没点野心,都不配名列北洋三杰。

冯国璋总算做了回总统,但没法顺心,段祺瑞不答应啊,在手段百出的段祺瑞面前,冯国璋占不了一丝便宜,病逝时仍然充满遗憾,“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

二、段祺瑞

段祺瑞官帽子第一,谁也没他的头衔多,当了四任总理,玩了四任陆军总长,干过参谋总长,还做了一任国家元首。

段祺瑞的投机眼色很不一般,当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后,摄政王载沣欲杀掉袁世凯,段祺瑞一看,赶紧制造了一场假的兵变,让载沣的阴谋破产;袁世凯投桃还李,“回籍养疴”时直接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当袁世凯再度出山,便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这价值投资回报果然不一般。

等到袁世凯欲称帝,段祺瑞不干了,共和是大势所趋,袁世凯这是逆天而行,与天下人为敌,因此三番五次劝阻后,干脆辞职不干,眼不见心不烦;后来的倒袁运动既不参与也不公开声讨,也算对得起袁世凯的知遇之恩。

张勋复辟,这可不是袁世凯,段祺瑞迅速发表讨伐张勋檄文,带着大头兵就攻入了北京,赶走张勋恢复了共和,任总理。

紧接着就是眼花缭乱的任职,直皖大战,被迫辞职;北京政变后,执政临时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四月便被驱逐下台;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移居上海。

三年后胃病发作去世,对于段祺瑞,梁启超给予的评价最中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历史三杰(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三、王士珍

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也倍感耻辱,于是成立“督办军务处”,派袁世凯督练新式陆军,就在这时,王士珍和段祺瑞、冯国璋先后进入了袁世凯的眼里。

王士珍作战勇敢,曾经在无援的情况下从平壤边打边撤最终回归,堪称一个小奇迹,他另一个特点就是针对战场的走势能快速做出相应的战术精准调整,正是这点,深得袁世凯的信赖。

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时,立刻任命王士珍为北洋常备军左镇翼长,兼理全军操防营务处,专司训练,而王士珍也不负重托,带出一支纪律严明、忠诚不二、作战英勇的部队,不过不是忠于朝廷,而是忠于袁世凯个人,因此他成为了袁世凯唯一始终信任的部下。

王士珍因清室给的优厚待遇加入了保皇派,反对共和时,因此辞官归乡。随着段祺瑞、冯国璋跟袁世凯离心离德,袁世凯再次启用王士珍,历任陆军总长、参谋总长等职。

王士珍支持王士珍,放辫子军入城,扶持溥仪宣布清帝复辟。随着段祺瑞声讨,军阀变卦,复辟闹剧结束,王士珍颜面无光,决定再次退隐,却被重新当上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挽留,担任陆军总长。

冯国璋与段祺瑞争权开始了一连串的互斗,夹在中间的王士珍左右为难,最终厌倦了官场的他选择退出了军政界。

王士珍余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呵护北京,曾多次调停军阀之间的战争,免受战火的荼毒,并几次主持慈善活动,也许这时,他终于找对了北洋三杰之首的位置。

这就是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的简单故事,如今读来还是觉得人物非常鲜活。历史进程中的潮流一去不回头,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迎风破浪,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任后人评说功过。很有趣的是:今人在书页看他们,他们曾在过去眺望看到了将来的我们,也许,文化传承的就是这种精神——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图片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