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用户 岩岩说史 的回答

论能力,皇太极甩开多尔衮几条街,两人不是一个档次。清朝可以没有多尔衮,却不能没有皇太极。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清宫剧泛滥的当下,许多人都认为是皇太极欺负孤儿寡母,不但抢了多尔衮的皇位,还杀死他母亲阿巴亥。受影视剧影响,皇太极的“人缘”非常糟糕,许多人都不喜欢他,认为他非常歹毒,并非是大英雄。殊不知,这些胡编乱造的清宫剧抹黑了皇太极,他综合实力甩开多尔衮几条街,没有皇太极励精图治,清朝无法进入中原,远东政局将会改变。

皇太极对满清最大的功绩,就是极力削弱八旗贵族的权力,将他们一步步排挤出权力中枢,强化君主权力,从而增强了满清内部的凝聚力。削弱八旗贵族,皇太极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借助明朝力量,打压八旗权贵。让明军帮他解决八旗问题,是皇太极统治的一种艺术。

作为游牧政权,满清封建化程度很低,依然带有浓厚的原始部落色彩,君主并非至高无上,而是受到八旗贵族制约。没有八旗会议认可,君主不能决定国家大事,乃至下一任继承人的选择。要知道,野猪皮努尔哈赤就是挺不住“五大臣”的压力,才下令将长子褚英斩首示众。

1626年,八旗会议选举皇太极为下一任可汗,但他必须跟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共同治理国家。如此,每次上朝,皇太极都要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并排而坐。皇太极先给兄长敬礼,然后才能接见群臣,商讨军国大事,这让他非常不满意。

为了收拾三大贝勒,牢牢控制朝政大权,皇太极决定借助明朝力量,一步步将他们排挤出去,自己当老大。不得不说,皇太极真是狠辣,三大贝勒明知是陷阱,却不得不往下跳,因为他们没有充足的理由去拒绝,只能自认倒霉。

桀骜不驯的阿敏,是皇太极首先要处理的对象。1627年,皇太极御驾亲征,率八旗主力围攻宁远、锦州,结果再一次被袁崇焕击败,八旗阵亡将士千余人,受伤数千人。有意思的是,阵亡将士,大多是阿敏的镶蓝旗、莽古尔泰的正蓝旗,皇太极的两黄旗基本没什么事情。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阿敏、莽古尔泰打头阵,明军炮火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倒大霉了,皇太极坐镇指挥大战,保存实力。宁锦之战后,阿敏、莽古尔泰发牢骚,皇太极借此机会剥夺他们的兵马,理由是对君王不敬。不过,宁锦之战只是一次刺探而已,接下来的军事行动,皇太极则有意识地除掉阿敏。

1629年,皇太极冒险出征,直接奔袭京师,袁崇焕率9000兵马迎战,再一次吊打皇太极。战斗失败,皇太极自己跑回关外老家,让阿敏独自镇守永平四城。这就搞笑了,明军主力云集,阿敏自己在关内驻守,明摆着是找死。结果,阿敏被祖大寿击败,也跟着跑回关外。

阿敏一回来,皇太极便召开八旗会议,攻击阿敏,说他畏惧明军,私自跑回来,没有血战到底的勇气,丢了八旗的面子。阿敏大怒,直言皇太极想借助明朝力量杀了自己,并将之前的旧账翻出来,说自己的父亲舒尔哈齐就是这么被努尔哈赤杀掉的,皇太极父子太残暴。

翻开旧账,痛斥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之卑鄙为人,阿敏过了嘴瘾,但八旗贵族不支持他。结果,皇太极将阿敏投入一个不见天日的监狱里,并熔铁灌注锁头,阿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苦苦挣扎,下场十分悲惨。阿敏被囚禁,镶蓝旗交给他的弟弟济尔哈朗,因为此人支持皇太极。

搞定了阿敏,接下来就是莽古尔泰,以及代善。1630年,皇太极御驾亲征,发动大凌河之战,让莽古尔泰打头阵,率正蓝旗将士去冲击明军堡垒。骑兵冲击堡垒,只有一个结果,就是送人头。正蓝旗死伤惨重,差不多挂了一千人。如此莽古尔泰请求增援,让皇太极派兵支持。

莽古尔泰请求增援,皇太极不但不给,还说他贪生怕死,没有决战的勇气,丢了爱新觉罗家的面子。这时,莽古尔泰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皇太极想借助明朝的力量削弱蓝旗,自己的下场会跟阿敏一样惨。如此,莽古尔泰决定绝地反击,他抽出佩刀,朝着皇太极砍杀。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弟弟德格类拉着莽古尔泰,大刀没能砍下去,皇太极躲过一劫。回到沈阳后,皇太极召开八旗贵族会议,痛斥莽古尔泰欺君犯上,正蓝旗人口被抽调到两黄旗。不久,莽古尔泰暴毙而亡,据说是被皇太极派人毒死。莽古尔泰一死,正蓝旗更加倒霉,直接被撤销。

莽古尔泰死后第二年的祭日,正蓝旗将士集体去扫墓,然后去莽古尔泰姐姐哈达公主家吃饭,对皇太极表示抗议。结果,皇太极说他们聚众作乱,意图谋反,莽古尔泰家族被消灭殆尽,正蓝旗将士被处死一千多人。接着,皇太极撤掉正蓝旗,后再次重组,旗主是皇太极长子豪格。

搞定了阿敏、莽古尔泰,接下来代善就得倒霉了。代善手握两红旗,且自己的儿子、亲侄子都能征惯战,若是公开进行决斗,皇太极会死的很惨。要知道,皇太极能够继位,主要是代善及其儿子岳托的大力支持。但是,皇太极继位后,代善家族也得处理,就算他们曾经支持自己。

1635年,代善请姐姐哈达公主吃饭,被皇太极罚款。岳托,皇太极支持者,但毕竟是代善的儿子,不得不收拾。岳托比较有正义感,为叔叔莽古尔泰、姑妈莽古济(哈达公主)打抱不平,说她们不可能谋反,希望大汗重新调查。结果,皇太极怒斥岳托,八旗贵族还想杀了他。

岳托的妻子是哈达公主的大女儿,他为了保护妻子,与皇太极闹翻。但是,岳托身体不好,皇太极便找机会收拾他。1638年,明军主力与农民军大战,皇太极再次派兵入关,岳托是右路军,率先进入中原。结果可想而知,岳托遭遇明军顽强反击,身体吃不消,居然中天花死了。

两红旗中,岳托最能打,代善没了这位儿子,元气大伤,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接下来,皇太极再次借助明军之手,准备收拾之前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用于对付三大贝勒的睿亲王多尔衮。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皇太极派多尔衮出征,与洪承畴对抗,两白旗打先锋,结果很惨。

松锦之战前期,明军攻势凌厉,多尔衮作战失利,为了保存实力,多尔衮将一部分八旗兵马撤回沈阳。如此,皇太极非常不满意,说他畏惧敌人,且私自撤退,便将多尔衮削爵,准备杀了他。接着,皇太极御驾亲征,亲自对抗洪承畴。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松锦之战结束后,皇太极放了多尔衮,但已经露出杀机。可惜,皇太极熬不过多尔衮,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心灰意冷,不久便死了。但是,皇太极强化君权的措施被后代继承下来,即便是后来多尔衮摄政,也是极力强化君权。

参考书目:《清史稿》

用户 老威观史 的回答

皇太极和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两位领导人。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巩固了清朝创业皇帝努尔哈赤的初创成果,扫清了清朝最大的敌人袁崇焕,实现了清朝对关外完全的霸权。多尔衮是清朝入关时期的实际领导人(名义上是顺治皇帝),他实现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战略目标,为清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功劳的话,我认为多尔衮的功劳要大一些,毕竟在他领导清朝期间,清朝领土的扩张远大于皇太极时期。但按照问题所说,比的是这两个人谁的能力更强,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皇太极的能力要强于多尔衮。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谈一下他们在领导清朝期间所遭遇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两人谁的能力强了。

皇太极

皇太极其实原名黄台吉,台吉在蒙古语中是贵族的意思,后来清朝为了神话黄台吉,便将其名字演变成了皇太极。皇太极可以说从小就非常聪慧,每次努尔哈赤出去打仗的时候他都能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也因此逐步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器重。

长大以后在努尔哈赤的历次战争中,如萨尔浒大战、沈阳、辽阳战役中皇太极都有上佳表现,皇太极也由此成为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之一(另外三个是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

集体贝勒议政体系,统一后金大权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之战中被大炮所伤,不久之后便病逝于沈阳,临死之前将大权交予了四大贝勒,指定在他死后由四大贝勒共同议政。

努尔哈赤死后,虽然是四大贝勒共同议政,但也总要有个人出来当头,这个时候皇太极平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由于皇太极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在家族当中得到了诸多的拥护,尤其是代善的几个儿子都极力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有了代善这一家的拥护,皇太极便顺利地成为了后金的第二任大汗。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朝堂上百官要向四大贝勒行礼,这一出也够滑稽的了

当然这个大汗一开始当的并不顺利,由于四大贝勒共同议政的政治格局,所以每次议政的时候也就出现了四个人共同坐在大汗的丹墀之上接受百官行礼的场面,皇太极并不能统一当时后金汗国的号令。久而久之,三大贝勒的势力就越来越雄厚,对汗位就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此皇太极实行了两个手段,第一个手段是架空贝勒会议,增加执政贝勒人数,降低其他三大贝勒的威望,他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但实力不强的兄弟子侄。岳托、多尔衮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展露了锋芒。

第二个手段是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皇太极第一个治理的是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二儿子,与皇太极是堂兄弟关系,阿敏手上的镶蓝旗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旗。后金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后金入侵关内,夺下了河北的永平、迁安等四座城市,之后皇太极命阿敏率5000人镇守这四座城市。到了第二年明廷派孙承宗夺回这四城,阿敏看情况感觉打不过,便撤出了这四座城市,走之前便把四城的居民全部屠杀了一遍。其实这是皇太极给阿敏埋的雷,他知道阿敏去守这四座城市肯定会捅出篓子,不想篓子捅大了,不但四座城市没守住,还把居民全部屠杀了,就算守不住也要把人带回来,能给后金汗国增加不少奴隶,这一次屠杀还把后金的名声给搞坏了。于是就召集了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阿敏也是墙倒众人推,一下子就被公布了16条罪状,包括心怀异志、在朝鲜图谋自立、屠杀明朝降民等,将阿敏削爵革职,贬为庶人。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阿敏是第一个遭到皇太极处理的贝勒

处理掉了阿敏,接下来就是莽古尔泰了,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哥(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八儿子),领正蓝旗。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军与明军对阵大凌河,由于明军强势,莽古尔泰所率正蓝旗逐渐不支,就希望皇太极调镶蓝旗支援,而皇太极则认为莽古尔泰的部队经常不听号令,贻误战机。这话一出莽古尔泰就发火了,认为自己在前线打的艰苦,找你皇太极要点援兵你还说我的士兵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就吵起来了,吵得激烈的时候莽古尔泰也是犯了莽,直接要拔刀劈了皇太极,在大汗面前拔刀基本是等于要行刺大汗了,于是事后皇太极便以此为由将莽古尔泰从和硕贝勒降为了多罗贝勒,降了一级,如此一来莽古尔泰就没有跟皇太极叫板的实力了。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皇太极应该是故意激怒莽古尔泰,使其担负了企图刺杀大汗的罪名

至此四大贝勒就只剩下大贝勒代善了,不过代善也非常识趣,主动提出要让皇太极独揽大权,皇太极也假装推辞了一番,最后欣然接受,至此皇太极将权力全部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PS:因为代善的主动退让,皇太极对他也特别地感恩,之后清朝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当中,代善居首,封礼亲王。

史上最大的军事大冒险,除掉了后金的最大敌人

在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后金最大的敌人无疑是明朝大将袁崇焕。袁崇焕先是在宁远大战的时候击败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继而在宁锦大战中击败了皇太极本人。到了袁崇焕第二次被明廷启用的时候,他便把关宁锦防线经营成了一条铜墙铁壁般的坚固防线。当时的关宁锦防线经过袁崇焕的整顿,共有四镇十五万三千兵马,战马八万一千余匹,在兵力上与皇太极不想上下。同时从锦州、松山、宁远、杏山一直到山海关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防御结构,互为犄角,融为一体。皇太极要想从这里过就必须在每一个要害处全部逐点攻略,这一路上全是坚城利炮,再加上一个袁崇焕,这对于皇太极来说就成了一条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进军之路,恐怕还没有打到山海关,皇太极的部队就已经伤亡殆尽了。

于是皇太极便走了不同寻常之路。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八旗军主力出沈阳,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县),到达科尔沁草原,与东北蒙古军会合,之后西行到达青城与喀喇沁蒙古军会合,之后一路南下从喜峰口进入到了北京地区。

其实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军事之旅!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为什么说这条路线非常危险呢?

第一,进军路线太长,补给容易中断。从今天的卫星导航我们可以测算出,当时进军路线的直线距离总共就有约890公里,从十月初到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大军才抵达喜峰口,前后行军用去了大约二十多天,这一路上一旦补给中断,那么皇太极带出来的八旗军主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二,皇太极这种行军过程中遭受的压力太大。当时随皇太极一同出征的有代善和莽古尔泰,在行军的一天夜里,代善和莽古尔泰就因为行军路程太远,补给容易中断,一旦到了大明境内遭到各路兵马围攻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同时如果明朝出兵兵力空虚的沈阳,那么老巢也会被端掉,因此要求皇太极改变行军路线,及早撤回。皇太极则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此三人大吵了一通,直至深夜最终不欢而散。后来皇太极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终说服了代善和莽古尔泰继续行军,可以说如果这次军事行动一旦出现不利,皇太极本身的汗位也会岌岌可危!

第三,老巢兵力空虚。如上所说,四大贝勒出动了三个,只留了阿敏带着少量兵马留守沈阳,这个时候如果袁崇焕胆子再大一点,率军进攻沈阳,那么阿敏是肯定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的,到时候皇太极带着八旗主力远在北京地区,老巢又被端掉,后金主力就真的会面临有去无回的境地了。

第四,一旦遭到明军围攻则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这点也是代善和莽古尔泰极力反对皇太极的原因,后金大军进入到北京也确实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形,一旦遭到明军各路大军的围攻,皇太极带领的部队是没有补充的,死多少就少多少,如果后路被明军断掉,就会陷入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己巳之变,皇太极的目的是除掉袁崇焕

己巳之变,看起来是皇太极突然绕过了关宁防线直接进攻北京,但实际上是皇太极一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大冒险,他在赌,赌的就是袁崇焕不敢直接进攻沈阳老巢,而是回来救北京。结果皇太极赌对了!

于是就有了己巳之变这一出,当皇太极的主力部队出现在北京附近的时候,崇祯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全国兵马进京勤王。袁崇焕听闻此事也是连夜带领关宁精锐部队驰援北京,于十一月初十在皇太极之前赶到了蓟州,他本打算在蓟州一带构筑防线阻拦皇太极,而皇太极却绕过了袁崇焕的防线一路攻到了北京。

其实当时袁崇焕带到北京附近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再加上布防各处,他身边的兵力就更为单薄,面对皇太极的八万大军如果进行野战的话则必败无疑,便一路尾随皇太极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城下布阵与皇太极的八旗军进行了正面较量。

可以说袁崇焕的种种举动令整个明朝震惊,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袁崇焕的真实意图,便有了袁崇焕引满洲鞑子兵到北京抢劫的流言。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其实对于袁崇焕来说,背靠坚城利炮才能进行野战是他惯用的战术,以少量的兵力面对绝对优势的八旗军主力是基本没有胜算的。而对于北京城内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不少达官贵人,他们很多产业都在北京周边,被八旗军一通烧杀损失惨重,自然对袁崇焕是恨得咬牙切齿了。

对于崇祯来说,袁崇焕一是与皇太极有议和的举动(实际上是拖延时间);二是花费巨资打造的关宁防线没有起到阻隔后金军的作用;三是袁崇焕对皇太极的部队追而不击,引着后金军来到了北京城下;四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等等迹象表明袁崇焕是勾结了皇太极了。

其实这就是皇太极想要的效果。就己巳之变的结果来说,皇太极并没有夺取一城一池,也没有取得歼敌的重大战果,只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北京周边抢劫了一遍,似乎是没有什么战略意义,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达到了什么目的呢?其实他这一次的目的只有一个——置袁崇焕于死地。

在北京周边抢劫的同时,皇太极也玩了一出反间计,这个故事我们通常也都知道,就是故意放跑了两个偷听到袁崇焕要跟皇太极合谋秘密的太监,让他们到崇祯面前告了袁崇焕的状,当然袁崇焕最终被杀并不完全是反间计的效果,中间还夹杂了许多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一次皇太极也确实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除去了后金汗国战略上的对手袁崇焕。

在除掉了袁崇焕后,皇太极在关外就基本没了对手,之后他对北京周边有过四次骚扰性的进攻,但这四次都没有出动八旗主力,因为他知道己巳之变的冒险只能玩一次,以后要再这样玩搞不好那次被明朝看出破绽,真的进攻他的老巢他也就真的会完蛋了。

除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还在松山战役中击败了洪承畴领衔的关外最后一支明军主力,此后明军在关外就再也没有与后金抗衡的实力,全部退到了山海关,后金也得以占据了关外的全部地区,关宁锦防线最终被皇太极瓦解。

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妃子阿巴亥。由于阿巴亥疑似给努尔哈赤戴过绿帽子(曾经意图勾引代善和皇太极),因此努尔哈赤便在临死前要阿巴亥为他殉葬,以免在他死后给他戴绿帽。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阿巴亥被众人用弓弦勒死

于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人便逼死了阿巴亥,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是想清除掉阿巴亥的势力,自己能多分到一些努尔哈赤的政治资产。

瓜分皇太极的政治遗产,掌控清朝大局

在阿巴亥死后,多尔衮便逐渐成长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武将,皇太极也看中了他的能力,多次让他带兵攻打明朝,他也不负众望,在与明朝作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清朝一员勇猛善战的大将。

当然皇太极之所以愿意提拔多尔衮,也是想通过提拔小一辈的贝勒来分散其他大贝勒的权力,最终达到瓦解四大贝勒议政的效果。到了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掌握了八旗中两白旗的兵马,再加上他的两位同出一母的兄弟阿济格、多铎,可以说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一系成为了争夺皇位最有实力的派系。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皇太极时期八旗掌管分布图

当时来说,由于皇太极去世,两黄旗暂时无人掌管,但是两黄旗中部分人是支持多尔衮的。而多尔衮最大的竞争对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只掌控了正蓝旗,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一系。同时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等人态度不明,极有可能会见风使舵,看谁的势力大就依附于谁。

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多尔衮与孝庄之间达成了某种秘密协定,最终多尔衮表示支持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自己则取得了大清朝摄政王的地位,实际上掌控了清朝的大权。

多尔衮最大的功绩,入主中原

公元1644年是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当年年初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当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智囊范文程感觉到中原会有大事发生,便建议多尔衮率清军主力南下看能不能在明朝灭亡的这场乱局中浑水摸鱼。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带领八旗军主力南下往山海关而去。就在他行军的路上,就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原来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抄了吴三桂的家,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在这种情况下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得不占据了山海关对抗李自成。但是吴三桂也知道就自己的这点实力肯定扛不住李自成,无奈之下便向多尔衮求援了。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让满清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之后的事情我们一般也知道,多尔衮要求吴三桂投降清朝,吴三桂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后来在山海关大战中,当吴三桂实在顶不住李自成的进攻的时候,万般无奈下只得投降了清朝,满清主力便在李自成大军与吴三桂的部队交战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大举出击,与吴三桂的部队一起击败了李自成,之后满清大军进入北京,实现了入主中原的战略,这是多尔衮对清朝最大的功绩。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最为关键的人物

多尔衮不如皇太极的地方

就军事能力而言,多尔衮与皇太极不相上下,都取得过决定性重大战役的胜利。但要是上升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多尔衮则不如皇太极。

在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击败了李自成后,多尔衮一开始将八旗主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进攻西安的李自成,一部分南下进攻南明,可这个战略安排是欠缺了考虑的,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在后来的战争进程中,进攻西安的一路清军就遭到了李自成强有力的抵抗,一时间进展缓慢,甚至有被李自成击败的风险,好在多尔衮及时看清了情况,将进攻南明的一路清军调到了西北战场,集中八旗全部主力才最终击败了李自成。在这个事情上,可以说多尔衮是出现了失误,但是皇太极却从未在统筹全局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

其次在为人处世上,多尔衮不如皇太极。比如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就有一大批人拥护皇太极,甚至与皇太极不属于一脉的代善系也全力支持皇太极。而在皇太极死后的夺权大战里,多尔衮基本只有自己同出一母的多铎和阿济格是死党,并没有得到其他派系的全力支持,而且在后来的政治当中,多尔衮也是到处树敌,以至于在他死后被墙倒众人推,一下子就从大清国最大的功臣变成了大清国最大的罪人,直到乾隆时期才为他平反。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第三在胸怀上多尔衮不如皇太极。多尔衮在成为了摄政王后,对于曾经的政治对手豪格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将豪格最终逼死。而皇太极在成为大汗后,除了为了掌权削去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外,在其他时候都很好地团结了手下的一帮人,尤其是对自己的兄弟多尔衮等人,尽管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但皇太极并没有因此而冷落多尔衮,反而多方提拔培养多尔衮,还给了多尔衮三兄弟两白旗的兵马,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了。

最后,我想由于母亲被逼死的缘故,多少给多尔衮留下了童年阴影,也使得他的心智多少有些不健全。后来的多尔衮变得脾气暴躁,甚至酗酒、神经错乱应该与他童年经历有关,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童年受到的伤害要用一生去弥补。

用户 纪元的尾声 的回答

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两兄弟,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政治家。

传统的大清历史,是按照入关的1644年开始计算的,而大清入关的时候,皇帝虽然是顺治,可因为他非常年幼,因此实际的摄政者乃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也在大清入关之后完成一系列的制度、秩序建设,成功地稳定了大清入主中原的局面。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入关之后的多尔衮,展现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思维,他在多方面确定了以满人为核心的统治框架,也彻底地统一了天下,所以多尔衮被认为是大清真正的“缔造者”,此前,在关外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都被认为不及多尔衮。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多尔衮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建立在皇太极打下的基础之上的,或许多尔衮可以比肩努尔哈赤,但和皇太极相比,多尔衮还是逊色许多。

皇太极的“自强三步”。

公元1626年,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去世,在他去世后,后金的中央权力出现了一股旋涡,各个派系的贵族都想分得一杯羹,而权力的中心,则是以“四大贝勒”为主。

这四个人分别是掌管正白旗的“皇太极”、掌管正红旗的“代善”,掌管镶蓝旗的“阿敏”,掌管正蓝旗的“莽古尔泰”,而代善作为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也被努尔哈赤在生前默认为“继承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那么皇太极是根本不可能继承后金汗位的。

可出人意料的事,代善将汗位拱手相让,让皇太极成为后金大汗,代善之所以要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与皇太极的关系好,而是他觉得皇太极有能力带领后金走到更高的位置。

再者来说,他们四大贝勒依旧是平等的,即便皇太极是大汗,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都仍旧要互相跪拜行礼。

既然代善认为皇太极能力更强,那么皇太极就不可能坐视“四大贝勒”平起平坐、民主执政的规则,为了让后金强大起来,皇太极决定对后金进行制度和思想上的改造,严格来说,就是效仿中原王朝的强大核心:中央集权

努尔哈赤去世时,留下的后金并不是一个好处理的局面。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因为努尔哈赤对占领区里的汉人进行残暴统治,在《满文老档》的记载中,努尔哈赤一方面将汉人划给满族的贵族为奴,另一方面对“无粮之人”进行严厉的驱赶。

这导致后金的占领区内,流失了大量劳动力,其实努尔哈赤和大明的长期对峙,已经造成了后金的后勤跟不上,发生崩溃只是迟早的事。

与此同时,毛文龙吸纳躲避努尔哈赤“兵灾”之人,建立钳制后金的“东江镇”,所以努尔哈赤还在世时,大明许多官员都认为平定辽东不需要太久,他们会有这种想法,正因为后金已经陷入了制度的落后束缚。

只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皇太极竟然“逆风救局”了。

皇太极很睿智,他深谙后金内部权力错综复杂,所以为了达到目的,他分了三步走:

第一步:迷惑大明,拿下朝鲜。

第二步:分化权力,再集皇权。

第三步:改国制度,建立正朔。

大明建立的关宁防线,让满人吃尽了苦头,努尔哈赤望着令人绝望的钢铁防线病亡,所以要击败大明,皇太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宁防线。

要解决关宁防线,皇太极又不得不考虑后金的补给问题,随着大明和朝鲜的联合封锁,后金境内的物资是越来越少,逃离的百姓是越来越多,所以真正决定后金生存的,第一就是如何获得补给。

难道要向大明讨要吗?皇太极显然没有那么天真,他的决定是,向朝鲜讨要。

朝鲜在经历了“万历朝鲜战争”大明的极力支援后,便对大明忠心耿耿,坚决和大明站在同一战线,所以在皇太极看来,解决朝鲜的隐患,既能削弱大明的封锁,还能“化敌为友”,实在是一举两得。

于是皇太极先向大明提出非正规性的议和,实际上是暂时性停战,抽调力量攻打朝鲜,而大明朝廷方面自然是同意,毕竟一直都是后金主动侵略,对于停战,大明朝廷不可能反对。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在攻打朝鲜前,后金境内已经产生了很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崩溃、物资匮乏,甚至食人事件偶有发生,而他们并非是没有钱,银两在他们手上就是废铁,这一切都因为朝鲜和大明双方贸易封锁,为了打破封锁,皇太极必须对朝鲜发兵。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

后金方面,皇太极任命阿敏为主将,与阿济格、济尔哈朗等人一同攻打朝鲜,领兵数万浩浩荡荡向南,此役可谓是摧枯拉朽,阿敏一路攻破义州、安州,最终打到平壤,让李氏朝鲜不得不求和,而在义州之战时,在铁山的毛文龙还被后金军突袭,只能弃地逃生。

一战解决了朝鲜的外交问题,还破坏了毛文龙的钳制,皇太极的策略,给后金带来了生机。

与朝鲜的谈和中,后金得到了想要的结果,皇太极要求朝鲜与后金开通贸易,并且要给予钱粮支援后金,面对后金的铁骑,李氏朝鲜不得不答应,而1627年的这场战役,也被朝鲜记载为“丁卯胡乱”,这就意味着,在朝鲜人的眼中,这就是胡人的入侵之战。

朝鲜战场的胜利,让后金有了后继之力,继续和大明在辽东斗争,而皇太极在获得了充足的资源后,开始“修复”后金境内的生产,他推出了“恩养汉人”的制度,不再将汉人列为低等地位,而是与满人平等,不论是徭役法律,满汉皆平等。

“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宁异同”。

皇太极对努尔哈赤过去残暴制度的改革,让大量的汉人开始留在了后金境内,甚至还将之前逃离的汉人,大明来的逃兵都吸纳了进来,在短时间内,皇太极将这些汉人们又训练成军,到了天聪九年(1635年)的时候,皇太极就拥有了五万精锐汉军,这批汉军是后来多尔衮问鼎中原的原始资本。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解决了后勤问题,皇太极又开始着手集中皇权。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始终是一个汗国,说好听点就是正在成长的奴隶制政权,说难听点就是部落联盟,一旦有人压制不住,分裂瓦解是迟早的事,与后金同时期的蒙古,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皇太极想要迫切地稳定后金,既能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又要将其他的贵族权力给瓜分甚至是泯灭。

皇太极,才是大清皇权的奠基人。

在皇太极的眼中,四大贝勒的“轮值”制度是一个大隐患,于是皇太极不断地扶持起其他的中小贵族,让其他的贵族也参与议政,著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皇太极奠基的。

皇太极美其名曰“集思广益”,事实上,就是将军事力量、政治力量不断分化在每一个贵族身上,而这些新崛起的贵族,很多都是皇太极的人,最重要的是,皇太极允许汉人加入其中,比如范文程、宁完我,他们都曾参加过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这一招是阳谋,利用的就是自己和其他满族贵族对中原王朝的理解差,然后获得权力回报。

随着阿敏、莽古尔泰、代善等人的权力被分化,他们的话语权开始变弱,渐渐地,四大贝勒不再平等,皇太极不需要对任何人跪拜,而其他人看到皇太极必须跪拜,最高执政权也不再是四人共掌,乃是皇太极独自掌握。

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因为明军的强势进攻被迫弃守河北四城,皇太极下令逮捕阿敏,而曾为作为后金主人之一的阿敏,落得一个终生囚禁的结局。

第二年,皇太极追究莽古尔泰“失责”,导致莽古尔泰拔刀与皇太极相向,这个举动给了皇太极剥夺莽古尔泰权力的资格,莽古尔泰被降为多罗贝勒,而且五个牛录的编制被割离,自此实力大减,无法再与皇太极正面对话。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至于代善,这位本来成为大金第二位主人的贝勒,他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本来把汗位拱手相让,以为能得到皇太极的善意,可皇太极一样找借口将代善的权力给削减,还多次批评代善,代善也根本不是善于玩弄权术的皇太极的对手。

分化了大贵族权力,实际上就是在加强皇太极的皇权,而当皇太极的权力到达高点的时候,皇太极决定“改朝换代”,他将大金改为“大清”,将国家正式建立完善的制度、礼法,大金汗国也正式成为和大明一样的封建制帝国,皇太极也以此称帝。

虽然大金改为大清看似只是一字之别,但皇太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所打下的铺垫却是令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个过程用了整整十年之久,也是大清帝国确立后,大清对大明的攻势变得更加强烈,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投降大清,这两个政权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直到没有差异的那一天,就是取代之时。

而关于皇太极,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为了感情抑郁而终,如果不是海兰珠香消玉殒,皇太极也不会过分悲伤,以至于不久后他也跟着离世,不过皇太极虽逝,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却是一直存在着。

多尔衮崛起:沿着皇太极的路向前走。

在皇太极去世后,他的长子豪格理应继承皇位,成为大清的新君,可是问题来了,豪格有三旗(两黄旗、正蓝旗)的支持,多尔衮也同样有两白旗的支持,而且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对于多尔衮的栽培更甚于豪格,豪格是肃亲王,多尔衮是睿亲王,抛开豪格的长子身份不谈,豪格还真的比不过多尔衮。

虽然皇太极改制,可大清仍然拥有贵族执政的特色,这是皇太极分化大贵族权力所留下的隐患,只要有贵族支持多尔衮,豪格一样没有办法。

而事实也是如此,多尔衮想方设法阻止豪格登基,明明是属于豪格的东西,但多尔衮就不让他拿,豪格虽然骁勇善战,政治思维比起小叔多尔衮那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就这样,两人开始争执起来,一度引发大清内战。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为了阻止混乱局面的发生,几位八旗旗主打住了他们的纷争,然后让他们和平协商,多尔衮眼见内部矛盾将会对新生的大清政权造成致命打击,他首先退了一步,这一步也对豪格造成无法挽回的效果,那就是扶持顺治登基。

当时的顺治尚且年幼,这是多尔衮的阳谋,他将“皇权”以最容易控制的方式抽取出来,让各大贵族看到可以瓜分皇权的希望,于是他们纷纷同意,然后朝廷以济尔哈朗为第一摄政王,以多尔衮为第二摄政王,其余的议政王大臣分管事务,顺治只是个傀儡。

但多尔衮的精明不在于此,他跟随皇太极多年,是把皇太极玩弄权术的手段了然于心,等他渐渐掌握大权后,他不断去削弱其他贵族的权力,就连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都被多尔衮打压,所以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永远是能力与手段。

相似的方法,相似的集权,多尔衮因此得以加“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而在吴三桂投靠的山海关之战中,多尔衮以出色的指挥能力击败李自成,正式入主北京。

入关之后,多尔衮迅速稳定局面,又同时推动极端的“剃发令”,这其实是多尔衮的政治赌博,这也是他和皇太极最不相似的地方,皇太极在位时,以温和的手段收服汉人,但多尔衮却是继承了努尔哈赤的直接残暴,对于不愿意剃发的汉人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的要求。

而多尔衮赌赢了,在经历了几次大型屠杀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后,多尔衮的残暴手段震慑住了天下,最终令汉人的蓄发传统正式被剃发留辫取代。

这是多尔衮最受诟病的行为之一,但也让多尔衮在短时间内稳定了天下局面,光拿这一点来说,多尔衮还真的能够比肩皇太极。

皇太极多尔衮(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但也是仅此而已,从一个全面政治家的角度来说,多尔衮比起皇太极还差太多,而且多尔衮所掌控好的清朝廷、面临的明清对峙局面,都是皇太极所打下的基础,多尔衮只能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顺势拿下了这个天下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