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用户 七话影视 的回答

皇考是指死去父亲的尊称,与先考同意。古代用皇考、皇妣(先考、先妣)来尊称自己的已故父母。

《知否》中老皇帝亲子早逝,不得不过继宗室子为继承人,原本邕王已是太子第一人。但兖王杀邕王又逼皇帝写传位诏书。老皇帝临时决定将赵中全定为继承人,就这样原本不受重视的赵中全登上皇位。

按照礼法他是过继到皇帝名下,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名义上他已经是先皇的儿子,应尊先皇为皇考。而先皇与赵中全的亲生父亲是兄弟关系,那他便应该称亲生父亲为皇伯。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但在拟定称号时,皇帝默许韩相公顾二等人提议将自己的亲生父亲称为皇考,那就意味着推翻了老皇帝与他的顺位关系。嫁接到普通人家,可以理解成有钱的大伯没有儿子,过继了已逝弟弟的儿子继承财产,大伯死后养子说我不要大伯当父亲了,我要认回自己的亲生父亲。

依靠认先皇为父才拿到权势地位,结果又想让亲生父亲获得先皇待遇,于情于理都难说得通,而不尊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则违背了孝道,韩相公等人就是拿着这个由头说事。但礼法与个人孝义相比,肯定是礼法为大,所以明兰与顾二聊天时才会说,在这件事上皇帝理亏的。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韩相公以及皇帝在禹州培养的臣子都支持皇帝,是揣摩出了皇帝的心思,想借机让太后还政。作为作为御史台代表的齐衡会反对这一举动的,是因这一决策违背礼法,这是文官们最重视的东西。

现代观众看来,赵中全救了先皇帝与太后的命,他对皇家有恩,他想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是合情的。但在古代礼仪制度中,赵中全救驾是作为臣子的本分,皇位给不给他则是老皇帝的权力。想通这个关系,就能理解为什么齐衡等人宁愿贬官也不愿妥协了,因为皇帝的确理亏在先。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这段朝堂之争看似突兀实则是参考了宋英宗时期有名历史事件的“濮议”之争,事件原由、反对势力分配都与历史原型一模一样,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查看相关事件记载。最终的结果也与历史大同小异。韩相公那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都是史书记载中韩琦的原话。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这段借鉴了历史原型的剧情使《知否》朝堂之争高度得到升华,但也有一个改编,容易让观众产生混乱。电视剧中,因齐衡与顾二的对立关系,会让观众联想到他是否是为报私仇,太后谎称被韩相公灌醉误签诏书,也让一些观众理解成齐衡是被太后利用。

其实,即使没有与顾廷烨曾经的间隙,也没有太后加深矛盾,齐衡仍旧会反对。很难说齐衡与顾二谁对谁错,只是政见不同罢了。历史上,我们很熟悉的司马光与欧阳修在“濮议”之争中,就分别站了齐衡与顾二的对立阵营。当时几名御史被贬官也让皇帝很内疚,因为他心里清楚,御史并没有大错。

电视剧做了一些改动,皇帝默认韩、顾等人提出称生父为皇考,目的是为了逼太后还政。原本皇帝等人心中预期的结局的太后退让还政,皇帝也退一步放弃称生父皇考,双方可太平解决此事。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但太后看破了皇帝的意图,于是利用御史台与执宰之间的政见不一将众人玩弄于鼓掌之中。表面上向韩相公做戏,既还政又下诏让皇帝称生父为皇考,可以说是无条件退让,皇帝等人心中肯定是大喜过望的。

背地里她又向齐衡哭诉韩相公等人行为卑鄙,做这场戏不过是再推御史台一把,让君臣失和陷皇帝于不义。待齐衡等人要求太后当面对质时,皇帝已经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这时他想退步不称亲父皇考,已经来不及了。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至于目的,小七觉得,编剧让太后来这么一出,是让皇帝表面胜利却失了人心,名声也越发难堪,为后续剧情中太后扶植新王造反埋下伏笔。

用户 90式青春 的回答

皇考一般是在位的皇帝对逝去的父皇的尊称,但是在《知否》里,皇帝的亲生父亲是舒王并不是先皇,所以才会引起争议。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之前逆王造反,使得宫中大乱,老皇帝临危授旨,将皇位传给了赵宗全,老皇帝死后,赵宗全继位,但是因为太后之前一直看重邕王继承皇位,对赵宗全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即使赵宗全登基了,太后仍然不愿意放权,一直都是垂帘听政,就因为这样,宫里的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太后派,一派是皇帝派。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齐衡的母亲从小在太后面前长大,齐国公府自然是站在太后一边的,而顾廷烨在禹州就已经为赵宗全做事,现在自然也就是站在皇帝这一边,这既是太后与皇帝的纷争,也是男一与男二的冲突。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两派的纷争一直不断,但是在对皇帝亲生父亲的称呼上,矛盾逐渐走上高潮。看过剧的应该都知道,先皇是没有子嗣的,所以只能从自己的几个兄弟里找继承人,赵宗全即位后,对先皇的称呼就成了朝中议论的话题。太后派自然觉得皇帝应该以先皇为父,称先皇为皇考,称舒王为皇伯,而皇帝派则认为皇帝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应该称生父舒王为皇考。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皇帝的难处在于,如果称舒王为皇考,那么对于先皇则失去了仁义之道,如果称先皇为皇考,那么就失去了孝顺之道。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这个问题已在朝堂上引起争论,太后和皇帝两派的冲突已经藏不住了,太后就假装同意了皇帝的说法,让皇帝称舒王为父,同时将舒王称皇。然后再私下找了齐衡,对齐衡说自己是被逼签下的公文。想到当初自己被强权所迫签下婚书,如今太后被皇帝一派灌醉酒签下公文,如出一辙,此时的齐衡自然是不允许这种恃强凌弱的事情发生,更加一心想要为太后争一口气。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再加上,齐衡本身是言官,言官的职责就是监督与上谏,对于任何违法违规违背道德的事情,言官都是可以上奏的,而且古代都有不杀言官的说法,所以齐衡果断在朝堂之上说出了太后被迫签下公文之事,并请求皇帝辞去自己的职位,齐衡这一举动,其实如果只是齐衡的辞官不会怎么样,但是半个朝廷的官员都请皇帝辞官,这就让皇帝没有办法了,若皇帝再一意孤行,就会被扣上不听言官谏言,忘恩负义的名声。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这也是太后所用的曲折战术,她知道跟皇帝直接起冲突对彼此都不好,毕竟她未来还要在宫里过,真的得罪了皇帝,自己的晚年也过不好,只能利用齐衡和众多官员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当太后到朝前亲证的时候,太后虽然嘴上说手谕是自己盖的章,但是行为却在告诉朝堂上的大臣自己是被迫的,此时皇帝急于让太后回去,更是让众臣们觉得是自己心虚。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所以齐衡在这场争斗中,并没有忤逆皇帝的意思,只是他被太后当了棋子,就像齐国公所说的,很多事情,只有让他亲自经历了以后,摔了跟头,他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
皇考(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用户 长飞8 的回答

这一段故事写的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濮议之争,这一场争论贯穿了英宗皇帝执政史。最后以韩琦和欧阳修灌醉曹太后的方式结束。与电视剧中情节十分接近。

这场濮议之争长逾十年,严重影响了英宗一朝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就是朝臣的极力反对。追究其原因不外乎,礼和情两个字。

新皇继位,必然是承嗣,无论是子继父,还是弟及兄;从礼法上来讲,需要符合一对一合法继承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宗庙和祭祀上。如果皇帝另外追封先祖,这是和先皇帝分割的行为,如同改朝。那么新皇帝登基就有政变篡位的含义。这是士大夫无法接受的,清清白白的名声,在史书中成了篡位者的帮凶,谁受得了?这是礼

从情上来讲,仁宗皇帝在位多年,在朝野声望高,甚至在辽国声望也很好,历史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皇帝为之痛哭,并且遥祭之。这样一位皇帝,朝中大臣对他是有追思的,而新皇突然要追封自己生父,将一个死了多年的太平王爷抬高到和仁宗皇帝平起平坐的位置,置老皇帝于何地?可以说。这是赤裸裸的侮辱仁宗,从情感上许多大臣也是无法接受新皇帝的做法。

所以濮议争论多年,朝野对这个问题博弈的精疲力尽,最后韩琦和欧阳修不得不用灌醉太后盗玺的方式结束这场争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