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用户 小武书记官 的回答

首先需要纠正一个错误,明朝的海禁不是从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开始的,明朝的海禁在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开始了,直到隆庆年间,明朝政府调整自己的政策,允许民间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在隆庆朝之前,海禁在各朝实行的力度是不同的,明初海禁严格,永乐年间海禁政策有所松弛,之后又逐渐强化,到了嘉靖年间海禁的力度达到了顶峰。明朝的海禁是否强化,完全取决于大明的海疆是否太平。

关门防贼

元末明初,日本国内进入了战国时期,各个大名之间相互征伐。许多武士浪人在日本国内混不下去了,就窜到海上讨生活,干起了“走私商+海盗”的买卖。这些小鬼子和张士诚余党相勾结,袭扰明朝沿海,成为了第一代倭寇。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大明海禁正式开始。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倭寇

倭寇之乱从此一直成为明朝政府的一个祸患,并且屡打不绝,甚至越打击反而越剧烈,使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兵力物力,疲于应付。随着明朝海军武备废弛,倭乱在嘉靖年间达到顶峰,相对应朝廷的海禁力度也是达到最严苛的程度。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戚家军

随着戚家军抗倭成功,东南倭乱被有效遏制。嘉靖帝死后,继位的穆宗皇帝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海禁制度,大明海禁才算结束。

散财童子

现在再说说郑和下西洋为何会结束。现在一讲到西方人发起的地理大发现,都会不自觉的感慨“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成为了中国人在海洋上的绝唱。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郑和下西洋

但是郑和下西洋除了给明成祖朱棣赢回来极大的面子,并没有给大明帝国带来任何实际的回报。朱棣当时派郑和出海主要是为了扬中华之威名,也可能真的顺带找找朱允炆。当时的郑和就是西洋各个国王、部落酋长眼中的散财童子。郑和来了,不杀人,不占地盘,不抢钱,只要自己对朱棣歌功颂德,大明就给丰厚的赏赐。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大明宝船

虽然郑和的航海行为增强了明朝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但是大明的国库受不了这种烧钱的行为。于是朱瞻基搞了一次以后,觉得这买卖太赔本了,叫停了下西洋的行为。

需要多说一句,郑和下西洋只是开放了官方的朝觐贸易,民间的贸易依然是被禁止的

总结

总的来说,海禁政策导致中国无法了解世界的日新月异,只能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只有开放才能看到差距,只有知道差距才有动力奋起直追。固步自封最终只会落后挨打!

用户 江湖小晓生 的回答

郑和下西洋太烧钱啦!虽说明成祖朱棣得到了万国来朝的美誉,可是实际收益远远低于支出。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这活没法干。

当然了,这事儿搁以后就可以从大局观的角度来考虑了,但明朝那时候,还没啥大局观可言,天底下就一个道理,赔本的买卖不能干!

因此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以后,立马叫停了这个项目。郑和带着几万准备下西洋的水手们,只能呆在南京待命。

不过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驾鹤西去了。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是个爷爷迷,特别崇拜自己的爷爷朱棣,因此立马重启了郑和下西洋。

这也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回郑和带了2.7万多人出发,规模浩大。等这次下西洋的团队回来以后,明宣宗一查账本,脸色顿时铁青,再也没有组织过下西洋的活动。这时候朱瞻基才意识到自己的老爹有多难。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一、朱棣不管账,明朝的账本都在朱高炽手里。

都说明成祖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确是这样。但问题是,朱棣的雄才大略,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

他能够带兵发动靖难之役,也能够五次北征漠北,一路打到乌兰巴托。可你让他治国,让他管账,对不起,这事儿他可做不到。

术业有专攻,朱棣天生就是个武将,不适合干文人的活。那这些事情总得有人看着吧?完全让大臣们去搞,岂不是乱套了?因此,朱棣就把这个家,留给了他的太子朱高炽。

从靖难之役开始,朱高炽就已经成了朱棣集团的当家人。明朝的政务、财务全都由朱高炽一把抓,因此他老爹可以尽情地到漠北驰骋,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朱棣花钱没有概念。他知道打仗需要花钱,也知道下西洋需要花钱,可具体花多少钱,能不能保证盈利或者收支平衡,这些朱棣可不关心,这是朱高炽该操心的事情。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因此朱棣在位期间,一口气搞了6次郑和下西洋。每次都带着几万人出去,浩浩荡荡的一支船队,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钱?200多艘大小船只又得花多少钱去打造和维修?而且在出海期间,经常发生战争,又是一大笔开销。死伤军民累计达到了万人,这些人的抚恤又是一大笔钱。

据统计,每次出去都要花费数十万乃至百万两白银,7次下西洋,一共耗费了600多万两白银。至于所获得的收益,连这个数字的零头都不到。

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每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只有1100万两白银。其中至少有6年都要拿出100万两来支援郑和下西洋。

朱高炽只觉得脑壳疼,所以说电视剧里,朱高炽整天说没钱,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手里的确非常紧张,能努力保持收支平衡就不错了!这就是朱高炽叫停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二、事实证明,下西洋不是一种创收方式。

现在开公司的朋友都明白一个道理,之所以开设某个部门,那是因为这个部门会给公司带来收益。公司不养闲人,这是基本原则。

其实明朝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家超级大公司,这家公司也需要考虑收支问题。什么挣钱搞什么,这是基本策略。

6次下西洋,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这一活动根本不挣钱,而且净赔钱。其实从第一次下西洋以后,大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为啥朱棣还要连续搞6次呢?主要是因为朱棣好面子。

郑和下西洋很有意思,他们只需要人家给他面子就行,只要沿途的国家给足了郑和团队面子,那郑和给予他们的赏赐便非常丰厚。

那些不给郑和团队面子的国家,对不起,那就只能动手了。关键是,动手以后,郑和也不把这个国家占为己有,打下来以后,只是惩处了首犯,依旧对当地人乐呵呵的。你说有意思吗?这不纯粹是出力不讨好吗?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几次一搞,沿途的国家可就都摸清楚明成祖朱棣的意图了,朱棣就是派人出来耀武扬威的,不仅不会占领他们的地盘,只要他们乖巧一些,还能得到丰厚的赏赐。

因此那些小国家,没事儿就派使臣到明朝去朝见,朱棣一高兴,大手一挥,就让朱高炽给他们丰厚的赏赐。天朝大国嘛,就应该有这样的气势。

这可把朱高炽给搞怕了,这些使臣很明显是来大明朝创收的,而且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好家伙,还不如做生意来得实在呢!

所以说,朱瞻基搞了一次以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虽然崇拜朱棣,但他并没有朱棣那么要面子,郑和死后,朱瞻基就再也没搞过下西洋的活动了。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三、下西洋和海禁没有必然关系。

很多读过一些史料的朋友,肯定会觉得奇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不是颁布了禁海令了吗?要求寸板不能下海,为啥郑和还能7次下西洋呢?

其实这完全不矛盾,因为老朱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的船只下海而已。主要是防止沿海地区和方国珍、张士诚的余部还有勾结。

官方出海,老朱是不可能禁止的。谁还能用政策帮助自己的两只手呢?所以说朱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不算违背老朱的海禁。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学者们有这么几个观点:

  1. 第一,寻找建文帝。朱棣再怎么说,也是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他心里不踏实啊!听说朱允炆远渡重洋了,因此他打算通过郑和下西洋去找一找朱允炆。
  2. 第二,防止张士诚旧部与倭寇勾结。朱元璋取得江山以后,方国珍、张士诚虽然被抓了,可他们的不少部下逃到了海上,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如果他们和倭寇勾结,那对大明朝的威胁是非常大的。
  3. 第三,耀武扬威。朱棣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威武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他也想要恢复当年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的盛况。毕竟他和唐太宗一样,得国不正,得靠一些手段才能粉饰太平。

不管出于哪种目的,总之郑和下西洋和海禁之间是没有必然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关系。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总结:郑和下西洋也有很多积极意义。

比如说增强了明朝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东西如果能延续下去,那对世界来说将是巨大的冲击。因为在郑和下西洋停摆后没多久,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队,就开始在全世界打家劫舍了。

虽说海禁让民间的国际贸易停摆了,可官方的贸易从来没有中断过。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有利于促进明朝的国际贸易。同时大量国际上的新技术也能够顺利地传入明朝。

当然了,继续搞是没钱搞了,除了在经济上有更多好处,否则这事儿肯定是永久停摆了。总不能一直拿明朝百姓的血汗钱,去满足君主那点面子吧?

用户 君临格史 的回答

一、引言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通常情况下,一定有其必然的逻辑关系。

要想弄明白郑和之后明朝再没有“下西洋”,反而下达“禁海”命令,首先要弄明白永乐年间为什么“下西洋”。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二、过程分析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呢?

分析重大事情,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是事件发生需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以下三点:

①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元年到四年,也就是1399-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朱棣登基,不管朱棣怎么说,他这个皇帝是抢的朱允炆的,朱允炆一天找不到,他这个皇座坐的就一天也不踏实。有传言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针对这种说法,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我认为,寻找建文帝只能说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顺手而为的事,绝不是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②宣扬大明国威,建立朝贡体系

威服四海,万国朝邦,是中国历史的老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举动。

汉朝时,多次派人出使西域,最终将西域诸国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成就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

唐朝时,大唐国威扬名海外,众多番邦来中国朝拜,多国景仰华夏文明,派遣唐使来朝。

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物产丰盛,以德服人,万国景仰。永乐年间,经过朱元璋同志三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华夏大地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永乐大帝抱负远大,太平盛世,总想干点什么。恢复汉唐时期的朝贡体系,甚至超过汉唐,将更多的国家纳入天朝体系成为他的目标。在陆上,汉唐已将西域探明,此时,向未知的海上进发,成为永乐大帝的理想。

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开创属于自己的天朝朝贡体系,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的目的。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③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稳定的国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南手工业、工商业的极大发展,沿海一些大都市也发展的十分繁荣。宋、元以来,我国海外贸易就很发达,对外移民也很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在此时,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海外贸易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永乐年间组织国家级的商贸船队,将巨额的利润掌握在了国家手中。–“又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矣裕。”

正是由于丰厚的利润支撑,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各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促进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条件

下西洋能够成功,光有动力是不行的,还需具备几项重要资源:

①出色的领导者-郑和

郑和,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原名马三保,祖籍云南,回族,自小对航海有浓厚兴趣。11岁开始随明军南征北战,后遇到朱棣,成为贴身侍卫,进而成为其亲信,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并立下大功。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当时,这已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便以”郑和“之名光耀历史。

皇帝亲信、久经战场考验的军事指挥才能、丰富的航海知识、坚毅顽强性格、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使郑和成为下西洋的不二人选。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②高超的造船及航海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郑和乘坐的宝船“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即最大的船长超过140米,有四层楼高,船上装有火炮和火枪,是当时名符其实的”航空母舰“。这们规模的舰队对海盗也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力量,永乐年间,从没听说过什么海盗猖獗。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明朝时航海技术也领先全球,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白天用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旗语。夜晚则用灯笼及铜锣、喇叭和螺号用于通讯联系。这些技术及人才,保障了“下西洋”活动能够成功进行。

③雄才大略的君主-朱棣

雄才大略的朱棣支持是郑和下西洋的关键,朱棣一死,下西洋便戛然而止,可见君王在“下西洋”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④雄厚的国力

无论是宝船的建设,还是船上几万人的给养,没钱什么事也干不成,如果没有永乐时期雄厚的国力支撑,组成庞大舰队下西洋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

2、明朝后期为什么实施“海禁”

了解了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够成功,有助于我们分析郑和之后明朝为什么停止大规模的远洋活动,甚至实施“海禁”

“下西洋”的目的方面

①经过二十余年的统治,朱棣的皇权已相当稳固,建文帝已不可能对朱棣产生任何威胁;

②经过七次远航,海上众国的朝贡体系已建立,无需多次联络;

③组建国家级商队开展对外贸易,虽然获得了超额利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也极大影响了沿海区域私人船队的利益

当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文官集团已逐步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属于商业资产家庭出身。特别是部分代表着沿海地区私人商船的言官,对“下西洋”活动大肆攻击,丑化“下西洋”活动,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后期的明朝皇帝处在文官集团包围中,在日积月累、经年不断的虚假言论轰炸之下,就真相信下西洋劳民伤财,有害无益。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而真实情况是,“下西洋”终止后,私人海外贸易活动急剧增加,而且因为明政府所谓的“海禁法令”,国家根本不征税。原先归国家所有的巨额贸易利润完全流入私人腰包当中。

《海澄县志》记载:“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他国,以与夷市。久之,诱寇内讧,有司法绳不能止。”

这种情况下,大量海盗产生几乎是必然,他们抢劫杀人无所不为,并且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组织武装。

而海盗的猖獗,也让文官集团利用,反过来继续推行”禁海令“,但命令却根本得不到落实。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下西洋“的必要条件方面

①郑和之后虽无郑和,但是要找出既有航海经验,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估计不难。

②航海技术不会荒废,但是造船的技术,尤其是造大船的技术如果长时间不用,则可能会失传,即使现在,好像也无法完全复制郑和当年乘坐的宝船。

③雄才大略的君王方面,虽然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都属明主,但与朱棣相比要逊色许多,他们大多已经没有了先辈的远大志向,虽然偶有君王提起“下西洋”,但是被下边大臣一反对,也就不再提了。

④国力方面,”仁宣之治“时期,国力尚可,但是“明英宗”时期,经过”土木堡之变“,大明国力受损,国土不断收缩,对一些海上的朝贡国家也不再那么强势,自然更不会提被文官集团百般丑化的”下西洋“活动了。

三、总结

郑和之后,明王朝再无”下西洋“活动,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关键是皇帝没有了争雄的决心。

实施”海禁“命令,更是文官集团绑架皇权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与国家争夺海外贸易的巨额红利。

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