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用户 丹青书法 的回答

《笠翁对韵》胜出一筹

理由如下

1、《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对比两本书,会发现《笠翁对韵》里面关于文人、文学、历史等的典故比较多,对于我学中文的来说,哪一句话里面藏了什么典故,基本上是一眼看出。小朋友是肯定不懂的,但是我也只是带着他和我一起读,他的年龄还没有达到我跟他解释他能听懂的程度,所以第一轮是没有解释的。马上开始的第二轮,计划加入一些典故的解释。

2、关于声律的部分

从中文语音修辞学的专业角度去说,在同一个韵部当中,笠翁对韵所选用的字,韵母的开口度要更大一些,而韵母的开口度越大,发音就越响亮,就更有气势。

比如,在〈一东〉里面,《笠翁对韵》的第一句是”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声律启蒙的第一句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

相同点:

①地和雨,都是开口比较小的韵母;

不同点:

①天和云,天的韵母是a,是一个大开口韵,发音更响亮;

②云的韵母又是u,是一个闭口韵母,发音相对而言没那么响亮。

③”长空”和”晴空”,一个是a韵母的开口韵母,一个i韵母的闭口韵母。哪个更有气势,就不言而喻了。

平仄部分是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都是: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3、关于平仄知识的小分享

现代汉语的语音分为四声,分别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古代也分为四声,但是不那么叫,分别是: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其中阴平对应现代汉语的第一声,阳平对应现代汉语的第二声,上声对应现代汉语的第三声,去声对应现代汉语的第四声。

其中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字,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字。音韵要想和谐,一般都要平仄搭配,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之感。(以上是我的一些专业知识,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总结:

《笠翁对韵》典故丰富,音律和谐,文化底蕴深厚,小朋友从小如果能够熟读背诵,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儿啦!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用户 高山仰止7588 的回答

其实分不出孰优孰劣,掌握哪个都对写诗大有裨益

用户 兰风竹影 的回答

没有谁优谁劣,只是少数人的看法。如《声律启蒙》“一东”中“晚照对晴空”,《笠翁对韵》“一东”中是“大陆对长空”;《声律启蒙》“三江”中“巨海对长江”,《笠翁对韵》“三江”中“大海对长江”,你能说熟伏熟劣!最好两本书都能熟诵为好,可以互补不同内容!此两本书都是学习明朝的司守谦的《训蒙骈句》而作,训蒙骈句根据《平水韵》而作!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三本书大部分皆同而又丰富不同,熟诵后都能基本掌握平水韵部。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两本书多数内容是重复的,以韵为篇章目,如一东,二冬都是以ong韵为主,对句押ong韵。两本书主要训练的都平仄相对,和对仗(文意相对)及押韵。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平仄就是将汉字四声调划为两派,现代汉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代也分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简单理解,平声就是平调,上声为升调,去声为降调,入声为短声调。平仄相对就是诗中联句的上下句平仄相反。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说《声律启蒙》要优于《笠翁对韵》呢?)

那么何为押韵,押韵即诗中联句特定位置韵同。古体诗可以韵同声同或为同一个字,格律诗要求韵同声不同,格律诗的联对和对联中,要求收尾押平声韵,韵部正好在这两本书里找。

这里附上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把原本的

“平平仄仄平”

变一下,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会成为如下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形成了如下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