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用户 若愚史话 的回答

1751年,乾隆想借机整死张廷玉,便派亲信抄了他的家,谁知,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文官清流张家,竟藏有白银整整36万两!

然而,乾隆却没敢声张,只是灰溜溜的把抄来的财物,又还了回去。

提起张廷玉,熟知清史的朋友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常青树”,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在76岁之前,不仅一直在权力中枢稳如泰山,而且步步高升,几乎没犯过任何错误,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得的。

特别是在雍正朝,张廷玉不仅兼管户部、吏部,还官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了雍正帝最为倚重的汉臣。

除此之外,张廷玉还得到了一个莫大的荣耀——1735年,雍正在临终前立下遗嘱,特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身为人臣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奋斗一生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里面唯一的汉臣。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张廷玉身为汉臣,为什么能够配享太庙?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自29岁高中进士,开始正式进入官场。

在父亲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在外人面前一直是“老成持重”的形象。

1705年,康熙见张廷玉举止得体,特命他“侍值南书房”,由于工作出色,后来,康熙又将其提拔为“礼部侍郎”。

康熙驾崩后,即位的雍正很喜欢“气度端凝,应对明晰”的张廷玉,遂升任他为“礼部尚书”,并参与机要。

作为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之一,雍正对张廷玉却是出奇的好。

1727年,张廷玉因病请了几天假,雍正在朝中看不到张廷玉的身影,经常对内侍喊胳膊痛,太医慌忙赶来,才知雍正说的“胳膊痛”,指的是张廷玉病了:雍正将张廷玉比作了自己的胳膊!

由此可见,张廷玉在雍正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735年,年仅58岁的雍正驾崩,即位的乾隆遵循父亲的遗志,对张廷玉依然恩礼有加。

他不仅继续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还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

在满清一朝,张廷玉的地位,可以说是到了汉臣能做到的最高点。

张廷玉身为汉臣,却能身居高位,历经三朝、屹立不倒,这与他出众的能力和非凡的智慧有很大关系。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张廷玉非常有才

自1705年侍值南书房,张廷玉在皇帝秘书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了12年,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张廷玉养成了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能力。

据记载,雍正每需发布诏书,只要口述完毕,当值的张廷玉片刻后就能把圣旨拟出来,而且每天十几次从不出错。

“上口述大意,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清史稿》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2、张廷玉非常用心

他的用心,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张廷玉下朝之后,还要秉烛办公,即便已经睡下了,只要想起来有工作还没处理完,当即就会起床,直到把工作干完、干好为止。

此外,张廷玉的记忆力也堪称一绝,在处理政事时,张廷玉经常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官署同僚、封疆大吏的姓名、籍贯、出身等信息,所以他的办事效率特别高,就连雍正都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3、张廷玉为人很低调

如果说,前两个优点能让张廷玉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那么,这一个优点就能保证张廷玉在官场上功德圆满、全身而退。

在大学士父亲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有一句座右铭,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大概意思是,即便是每一次说话都十分妥当,但总不如沉默来得安全。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也从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因此,尽管朝中大案频发,每次他都能置身事外。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代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即便他向皇帝推荐了某位官员,也不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举荐之功。

所以,他的学生汪由敦才由衷感慨:“张氏缜密周详,略可想见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处处谨慎、忠贞体国的三朝元老,在76岁之后,却几乎前功尽弃、晚节不保。

1751年,乾隆不仅发布诏书,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还派亲信德保,抄了张廷玉的家!

这一年,张廷玉已经年届80岁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80岁的张廷玉,为何会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

张廷玉不贪财、不弄权,对乾隆言听计从,为什么还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1、张廷玉辅政大臣的身份

雍正皇帝临终前,给25岁的儿子乾隆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

按说,乾隆即位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雍正为什么还要给他留下这么多的辅政大臣呢?

我想,雍正主要是希望乾隆能继续推行他“铁腕治国”的政治理念,可谁知,乾隆对父亲的执政手段压根就不认可,他崇拜的对象是爷爷康熙。

自然,乾隆对父亲留下的这些辅政大臣,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果真,到了后来,庄亲王允禄被罢职停俸,果亲王允礼无后而终,鄂尔泰惊惧而死,张廷玉被夺爵抄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的遭遇,算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2、乾隆打压汉臣的主张

为了争取汉人的支持,清朝自建国以来,就强调满汉一体,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也一直鼓励汉人做官,特别是雍正,他重用的汉人,不仅有文臣张廷玉,还有武将岳钟琪等等。

但之后的乾隆却是个“亲满疏汉”的皇帝,他不希望汉人在朝中的势力过大,于是处处打压汉臣,张廷玉作为汉臣之首,自然成了首当其冲“被打压”的对象。

1745年,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后,为了防止张廷玉势力过大,乾隆立即安排满族亲信讷亲,取代了张廷玉的首席军机大臣职位。

到了第二年,乾隆又恩准张廷玉“不必向早入朝”,名义上是担心张廷玉过于辛劳,实际上是想把张廷玉排挤出权力中心。

此外,张廷玉曾为乾隆举荐过很多有才干的汉臣,但乾隆都没有重用。

乾隆虽自诩为“十全老人”,但他的偏颇和狭隘,也是有目共睹的。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3、张廷玉自1748年后的各种作死行为

1748年,是张廷玉一生名誉和地位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张廷玉从未犯错,然而,在此之后,张廷玉却“昏招迭出”。

这一年正月,已经76岁的张廷玉向乾隆上书,希望皇帝能批准自己“荣归故里”。

按说,张廷玉几乎将一辈子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皇家,这个要求完全可以答应。可乾隆却以“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的理由,拒绝了张廷玉。

为了得到这个“配享太庙”的终极荣誉,老眼昏花的张廷玉想了想,勉为其难地留下了。

过了一年,张廷玉确实干不动了,又再次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乾隆很不高兴,但考虑到张廷玉的年龄,这次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将决定权交到了张廷玉手中:朕很想把你留下,但又不忍拒绝你,是去是留,你自己拿主意吧!

“(张廷玉)乃自今年秋冬以来,精采矍铄,视前大减,盖人至高年,阅岁经时,辄非曩比。召见之顷,细加体察,良用恻然……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诸口。”——《清史稿》

归乡心切的张廷玉,来不及揣摩皇帝谕旨里的不满,只将这一切当成了皇帝的肯定答复。

张廷玉立即进宫叩谢皇恩,还顺便把启程的日子定好了。

乾隆心中郁闷不已:你就这么迫不及待想离开朕吗?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廷玉又不合时宜地向皇帝提了一个要求: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张廷玉担心自己死后无法配享太庙,竟要求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个字据!

乾隆本来就心怀不满,这下更不高兴了,但考虑到张廷玉对这项荣誉的看重,还是勉为其难答应了。

原本,事情到这里,张廷玉就等着和平退休就行了。

谁知,拿到皇帝“保证书”的张廷玉,又开启了“作死模式”。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按照礼制规定,收到皇帝恩赏后,本人应亲自进宫谢恩,可张廷玉自己没去,只派儿子张若澄代他到宫门谢恩,这明摆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嘛!

乾隆勃然大怒,立即给军机处的办事大臣下旨,要张廷玉“明日回奏”,好巧不巧,这天当值的大臣正是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

汪由敦见皇帝发了脾气,明白这事非同小可,遂私下找到了张廷玉,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张廷玉吓得够呛,赶紧拖着老迈的身体,进宫向皇帝解释,可要命的是,皇帝的旨意还没送达到张家!

乾隆立即明白了怎么一回事:这是张廷玉在朕的身边安插了亲信呐!

为此,乾隆专门写了一道上谕,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乾隆认定张廷玉这是要搞朋党!

不久,张廷玉的爵位被夺,汪由敦也被革职罚俸。

“著削去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身后仍准配享太庙。”——《清史稿》

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751年,乾隆痛失长子永璜,正自责懊悔之际,张廷玉又旧话重提:“臣归乡启程的日子到了!”

乾隆一听这话,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永璜也是你的学生,你到底有没有人情味?!”

彻底被激怒的乾隆,打算狠狠教训一下张廷玉。

乾隆直截了当责问他:“我朝配享太庙的臣子,都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你张廷玉,有这个资格吗?”

“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与之比肩乎?”——《清史稿》

说完,乾隆还给了他一张配享太庙的人员名单,这是让张廷玉自己掂掂分量,别再做“配享太庙”的美梦了!

话说到这份上、事做到这份上,张廷玉再糊涂,也明白过来了,他立即叩头请罪:“都是臣年老昏聩、不自量力,请陛下昭告天下,罢了臣的配享资格,并议罪惩处。”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清史稿》

就这样,张廷玉引以为傲的“配享太庙”的资格,被乾隆取消了。

张廷玉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

乾隆虽然念及张廷玉从前的功劳,没有治他的罪,但他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一定要给张廷玉一点颜色看看!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四川学政朱荃为了挣外快,故意隐瞒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在本该回家丁忧的时候,却参加了监考,结果被人告发。

这事本来和张廷玉八竿子打不着,可有人提醒乾隆:朱筌可是张廷玉的亲家,而且这人还是他举荐的!

有了这层关系,张廷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此后不久,乾隆命张廷玉把之前所得的所有赏赐物品,全部上缴。

“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清史稿》

当然,乾隆还存了一点私心,他希望能借此从张廷玉家,查出点别的“罪证”,比如,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里有没有对乾隆的怨怼之词。

可惜,张廷玉没给他这个机会。

1751年8月,张廷玉家迎来了钦差大臣德保及200多名官兵。

他们将张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除了找到多件皇家赏赐的物品及36万两白银外,没有发现张廷玉的任何犯罪证据。

通过内务府档案查询,这36万两白银还是康熙、雍正为了嘉奖张廷玉父子,赏赐给张家的。

 

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往来书信多达上千封,却没有一字涉及政治、没有一句对皇帝的不敬之语。

 

乾隆自己也没想到张居正竟会谨慎到这个地步!

 

事后,乾隆也觉得脸上挂不住,就对外称是德保执行错了他的意思,不久,便命人将所有的财物,都退还给了张家。

可惜,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完全被打垮了。

他不仅名誉尽失,连一向交好的门生故吏、亲朋故友都离他远去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总结:

此后四年,张廷玉彻底看淡了世事,常常一个人坐在庭院里发呆,直到1755年病逝。

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配享太庙”的荣誉,还给张廷玉。

为此,他还冠冕堂皇说了一段话:“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但我没有严惩他,不仅让他平安退休,还在他去世后,允许他配享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宽容,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我才好啊!”

只是不知,此时的张廷玉和张家子孙,是否还如当年那般看重这份“配享太庙”的荣誉?

用户 论史 的回答

张廷玉是清代前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由于在办事得力,得到了雍正皇帝高度的赞许和认可,故雍正皇帝在自己的遗诏中确定了张廷玉、鄂尔泰的太庙配享资格,“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配享太庙是君主对臣下的最高褒奖形式,历来要求十分严格,这对张廷玉来说真是莫大的荣耀。但是他的“太庙配享之路”确实堪称一波三折,一度被乾隆取消配享,在死后才被恢复,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关于张廷玉生前被乾隆取消配享的原因,其实并不难从历史资料分析出来,都在乾隆发布的谕旨上写着呢。而这些谕旨被浓缩在清朝国史馆撰写的张廷玉的传记里,查张廷玉配享风波是在乾隆十三年前后,那时的乾隆帝由于丧偶丧子,金川战事不顺等原因,心绪极差,人在情绪很差的情况下就容易“失智”,自然而然会流露出自己的实在看法。在对待张廷玉配享一事上,乾隆更是“真情流露”,谕旨里夹枪带棒,语言暴怒,算是表达了乾隆对张廷玉配享的真实心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的做为根本不配拥有太庙配享的资格,对自己的父亲“开后门”让张廷玉配享,他本人是极其不满的,这才是他刁难张廷玉的根本原因。

我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基本上没提到这一点,只从“配享风波”中张廷玉的行为模式得罪乾隆这个点出发,就太流于表面了。事实上,乾隆从骨子认为“张廷玉不配”才是关键因素,这在其谕旨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而且还不止说了一遍。

第一次是在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谕。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比肩乎?鄂尔泰尚有经度苗疆成绩,而张廷玉所长,不过勤慎自将,传写谕旨,朕诗所谓“两朝纶阁谨无过”耳。而靦然滥膺俎豆,设令冥冥有知,踧踖惶悚,而不能一日安矣。此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请,有是理乎?

言下之意很清楚,你张廷玉不过是个机要秘书,就是根据雍正皇帝的想法特别勤快的拟写谕旨,准确传达皇帝的意志,仅此而已。并没有自己一手策划拿的出手的丰功伟绩,怎么有进太庙的资格呢?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第二次是在乾隆十五年二月,查看诸臣配享名单,并确定三音诺颜部策凌亲王配享事宜得时候,又对张廷玉的配享资格一顿吐槽。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因详阅配享诸臣名单,其中如费英东、额亦都诸臣,皆佐命元勋,汗马百战,功在旗常,是以侑享大蒸,俎豆至于今不替。即大学士鄂尔泰已觉过优,以此并论,益见张廷玉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逾分。在鄂尔泰,尚有开辟苗疆、平定乌蒙及经略边陲,劳绩攸著;若张廷玉,在皇考时,仅以缮写谕旨为职,此娴于笔墨者所优为。

又是一顿强势批判,你的同事兼对手鄂尔泰还立下了西南改土归流之功,我都觉得鄂尔泰配享太庙不够妥当,你张廷玉想配享太庙,你不觉得你不配么?在这篇谕旨的最后,怒气冲冲的乾隆甚至命令将配享诸臣名单寄给张廷玉看看,并让张廷玉自己查阅他们的光辉事迹,反思一下自己够不够格,想通了在和我说,说难听点,这不就是让张廷玉“撒泡尿照照自己”么!已经是非常大的羞辱了。“着将此旨,并配享诸臣名单,令其阅看,自加忖量,能否与本朝配享诸臣比肩并列,应配享不应配享,自行具折回奏”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我说句实在话,乾隆虽然话中带刺,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确实是有些硬伤,关于这点看一下配享名单就知道了。以下是清代王公和异姓功臣配享名单。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配享名单中,有王公13人,异姓功臣12人。

而在异姓功臣中,都是些什么人呢?

费英东、额亦都,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二,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三十余年,战功无数,属于开国老兄弟一档,进太庙配享的资格应该没人质疑。

图尔格,额亦都的儿子,随皇太极七次伐明,三征察哈尔,在在有功。松锦会战,明朝总兵曹变蛟率死士突入老营,图尔格奋不顾身,救皇太极于危难之间。军功加护驾,配享太庙也稳。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图赖,费英东儿子。自天聪三年随皇太极伐明,参加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平定江南之战,军功卓著,配享太庙。

扬古利。随努尔哈赤攻破乌拉部,统一女真。又数次随努尔哈赤、皇太极伐明,功勋卓著。后于崇德二年,征伐朝鲜时,被鸟铳击中,重伤而死。

图海。康熙年间,平定察哈尔布尔尼之乱,三藩之乱中,又平王辅臣之乱。

鄂尔泰。雍正间,西南改土归流之功。拓苗地六千余里,编户口,定额赋。

兆惠。四千之众硬扛叛回万余于黑水营,有平准定回之功。

福康安。平定台湾地区林爽文之乱、万里驰援驱廓护藏。

阿桂。定金川、平定回乱、打缅甸。

傅恒。平金川,督师缅甸。

所以,在清代想入太庙的异姓功臣里都是有军功在身,这隐隐然也成为了清朝入太庙配享的硬性指标,但张廷玉显然是没有军功的。而在文治方面,张廷玉完全听命于雍正,围着雍正转,无论错对,都按照雍正的意思办,没有独立的勋业。总而言之,说他是雍正皇帝忠诚的机要秘书再适合不过了。

事实上,不仅是乾隆觉得张廷玉不够格,后世人也觉得张廷玉这个配享太庙的资格似乎有商榷余地,就比如说《郎潜纪闻》的作者陈康祺就写道“开国名相若文肃范公(范文程),近时名臣若文正曾公(曾国藩)、文忠骆公(骆秉章)、胡公(胡林翼),似勋德尚出文和右”,言下之意,就是在说张廷玉是因为和皇帝关系搞的好才进太庙的。(上文已贴图)

所以,张廷玉既无拿得出手的勋业乾隆从心理就不认为张廷玉有配享太庙的资格,这也为后来的君臣矛盾埋下了伏笔。

‬张廷玉昏招迭出,触怒乾隆

乾隆虽然心里不认同张廷玉有配享的资格,但是他爹既然在遗诏里说话了,他也大概率不会违背他爹的成命。而张廷玉的一系列操作确实让乾隆恼羞成怒,君臣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

事情还得从乾隆十三年正月说起,当时张廷玉已经70多岁,决定激流勇退,具疏乞休。在张廷玉眼里看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了,退休本无可厚非,相必皇上也会同意。但是不巧,这个皇帝是乾隆,乾隆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把张廷玉的退休申请给卡了。

乾隆这人对“臣节”的要求极高,张廷玉既然获得了配享太庙这样的旷世殊荣,怎么能光想着自己功成身退呢?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学诸葛亮死而后已么?忠诚不绝对,就等于绝对不忠诚,于是驳回了张廷玉的退休请求。“朕向谕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老之理?”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夫既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巨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为君者乾乾不息,为臣则蹇蹇匪躬,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言下之意就是你张廷玉此时言去就不够意思,既对不起我,也对不起我爹对你的天高地厚之恩。张廷玉的这次乞休,时间点选的也不行,正值乾隆的爱子永琮去世。对于乾隆来说,本来正需要人给他分忧,给予安慰,偏偏等到的是张廷玉的辞职书,心中不爽可想而知。总而言之,乾隆对张廷玉的辞职是相当不高兴的,君臣之间的信任开始动摇。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乾隆皇帝考虑张廷玉确实年迈体衰,无法支撑,于是批准了其致仕请求,并且答应张廷玉会根据自己父亲的遗命使其可以配享太庙,张廷玉也赶忙领旨谢恩,准备退休生活。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君臣之间虽然有些许不快,但结局总是圆满的。乾隆表示,爱卿年老南去之后,待朕“南巡时即可相见。至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诚堂廉盛事,不亦休欤!”可见在乾隆心里对张廷玉还是有点温情的。

但是年老的张廷玉却在这个节骨眼里犯了个大错。原来是和他的政敌鄂尔泰关系较为密切的大学士史贻直一直陈说张廷玉没资格配享太庙,让这让张廷玉如芒在背,利令智昏之下竟然让乾隆写保证,“恐身后难邀异数,外间亦有此论,免冠叩首,请上一言以为券”,乾隆对此大为恼火,这不明摆着不信任自己么?但是仍然压抑着怒火写诗一首以为凭据。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而张廷玉得到乾隆赐诗保证后,没有亲自赶来致谢,只让其儿子代替自己叩头谢恩,这令乾隆更加恼火,感觉自己给张廷玉这么大一个恩典而没有得到对等回应,羞辱感油然而生,令张廷玉“明白回奏”不能亲至的理由。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夫张廷玉之罪固在于不亲至谢恩,而尤在于面请配享,其面请之故,则由于信朕不及,此其所由得罪于天地鬼神也。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但没想到第二天黎明,乾隆惊闻张廷玉已亲至宫门想与皇帝道别。乾隆本来就一肚子气,一听到这消息,顿时怒火万丈,这不是泄密么!!,“此必军机处泄漏消息之故,不然,今日既可来,何以昨日不来?此不待问而可知矣”。那么谁有可能把消息泄漏给张廷玉呢?乾隆立刻想到了张廷玉保荐的军机大臣汪由敦,此刻的乾隆那真是数恨叠加,“天威”不得不发了。

推测乾隆想法如下:

明明获得配享太庙的顶级荣誉,却只想着自己功成身退,没有鞠躬尽瘁之意,显然不忠;逼迫皇帝写配享太庙的保证书,显然不敬;皇帝写诗以为凭证,却不亲自谢恩,显然不诚;而今又结党汪由敦泄密糊弄朕,这更恶劣,把朕当傻子耍了是吧!!

于是,盛怒之下的乾隆帝先是削去了张廷玉的伯爵,随后又罢其配享。直到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去世才恢复其配享。但是,似乎为了羞辱张廷玉,在恢复张廷玉配享地位后,又不恢复其爵位。于是,张廷玉成了唯一一个没有爵位而配享太庙的大臣。

所以,乾隆取消张廷玉太庙配享资格的因素很简单:首先,就是觉得张廷玉没有资格获得这个荣耀。其次,张廷玉的一系列操作确实伤害到了自视甚高的乾隆。两点叠加才使得张廷玉一度被剥夺配享太庙的资格。

引用文献:《满汉名臣传》、《国朝先正事略》、《清世宗实录》、《郎潜纪闻》

用户 文史不假 的回答

太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家庙,最早在夏朝时期称为“世室”,商朝时期称为“重屋”,周朝时期称为“明堂”,秦汉以后沿用了“太庙”的称呼。由于里面供奉着皇家的列祖列宗,因而异常的庄严尊崇。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受到儒家传统礼制的影响,臣子们终其一生的最高殊荣当属“死后配享太庙”,再无出其右者。就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为例,在它存续的276年间,能获得“配享太庙”的臣子只有26人。其中,满族有23人,蒙古族有2人,而汉族仅仅只有1人,这唯一的汉臣就是张廷玉。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一同还原历史,还原满清时期最著名的汉臣张廷玉。注意,这里没有之一,也不接受质疑。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张廷玉(1672年10月——1755年4月),字衡臣,号砚斋,安徽省桐城人,《明史》的总编纂。他历经满清最鼎盛的康雍乾三朝,康熙时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时期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乾隆时期遭到冷遇并被罢职归乡。

张廷玉的父亲名叫张英,在康熙六年时高中进士后入仕为官,成为了幼帝康熙的侍读学士。凭借这次伴驾的经历,他彻底赢得了玄烨的信任并开始平步青云,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在这样的官宦人家出生,张廷玉自小就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封建教育。加之,他本人也天资聪慧和勤奋好学,很早就开始在学业上崭露头角。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康熙三十九年时,张廷玉果然不辱门楣,成功高中进士后入仕,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开始在此熬资历等待晋升。至此,实现了父子二人同朝为官的佳话。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应证。得益于父亲的“有形力”和“无形力”,他不仅担任了《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更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特旨带数珠并著四品官服色,成为了老板的红人。据《清史稿》记载:

辰入戌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当时,虽然称为“康熙盛世”,满清的政局看似平稳,百姓的生活看似温饱,也没有开始上演“九子夺嫡”的惨烈。不过,皇子们逐渐成人,各自都聚集了或大或小的势力,相互结党的趋势已经初现端倪。

久居内阁中枢的张英已经发觉异常,更是不可避免成为了各方都积极拉拢的对象。深谙政治险恶的他,为了不使自己直接牵涉其中,也为了留下不贪恋权位的美名,竟在刚过花甲之年就告老还乡了。

张英离开朝堂后,还是为儿子张廷玉留下了足够的人脉资源,因为遍布官场都是他的门生故旧,很多人都受到过他的恩惠。其中,正担任着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就是其中一位。

在李光地的关照下,张廷玉不仅进入了翰林院任职,更经常伴驾出行,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到了“九子夺嫡”期间,哪怕是最激烈的时刻,张廷玉都牢记和秉持着父亲张英的教诲,坚决不在康熙最终表态前选边站队。面对各个派系的拉拢,他都显得不卑不亢,不偏不倚。

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康熙越发信任他。于是,他从翰林院检讨一步步成为了内阁学士,后又出任了礼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等职。

由于经常伴驾左右,张廷玉敏锐地判断出雍亲王胤禛才是康熙选定的继位之君。此后,他或明或暗向“四爷党”进行靠拢和倾斜,一直到康熙帝驾崩。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胤禛继位后,在自身勤勉的同时,对于宗亲和朝臣也非常苛刻,有些急功近利。特别是,他对于直接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非常戒备,屡屡使用了重法苛责。

摸透了雍正的内心,张廷玉成功助其迅速稳定了朝局,稳定了军队,终于得到了信赖。之后,他又在稳固军权、整饬吏治、改土归流、收缴赋税、充实国库和出兵西北等方面屡建奇功,被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用兵西北期间,雍正帝为了提升效率,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了军机处。此后,张廷玉又兼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成为了雍正身边最信任的汉臣。

雍正帝虽然待人严苛,但却不失为一代勤勉治国的帝王,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他的在位时间却很短,只有十三年便驾崩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临终前,雍正帝任命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同为顾命大臣,协力辅佐皇子弘历治国理政。在诏书中,雍正盛赞张廷玉功绩之时,还明确准许他日后可以配享太庙。

乾隆帝登基之初,鄂尔泰和张廷玉作为辅臣共同负责朝政事务,相当于是“一满一汉”相互制衡。由于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而且互相看不顺眼对方,进而引发了满汉之间的党争。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乾隆在二十四岁登基,正处于雄姿英发和干劲十足的年龄,自然不能容许这两个老头子倚老卖老。而且,那时的满清入关已久,政权已经稳固,再也不用担心占据人口绝对优势的汉人进行反抗。于是,他在满汉党争中旗帜鲜明地支持鄂尔泰,不断打压张廷玉。

而与此同时,晚年的张廷玉也有些居功自傲,常以三朝老臣的身份自居,更加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满,君臣之间有了嫌隙。

受此影响,张廷玉也萌生了退意,希望可以告老还乡,离开朝堂。

在乾隆十三年时,已经76岁高龄的张廷玉正式申请致仕。按理说,对于老臣的乞退,皇帝都会进行象征性的挽留,据《清史稿》记载:

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以为皇帝是在“象征性”挽留,于是张廷玉再次上疏,表明了自己退休的意愿非常强烈。据《清史稿》记载:

廷玉上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看到张廷玉连续“乞退”,乾隆有些不高兴了。不过,碍于三朝老臣的体面,他还是强压怒火又一次做出了御批,坚持挽留他再干两年。为了增加说服力,还特意举了三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例子鼓励对方。据《清史稿》记载:

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

很明显,乾隆并不是在“象征性”挽留,而是很坚决在挽留自己。不过,似乎彻底放飞自我的张廷玉,竟然完全不顾君臣之礼,第三次上疏“乞退”。

乾隆皇帝彻底怒了,但并没有下旨责罚,只是不再搭理张廷玉而已,处于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

继续留任后,张廷玉一来的确年老神衰了,二来也确有偷懒之嫌,在朝政事务中多次出错。终于!乾隆不再忍受了,当即下旨斥责他并且剥夺了死后配享太庙的资格,还将其“罢职归乡”。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可怜的张廷玉懵圈了,伺候了你们祖孙三代几十年,临了临了还不让我“光荣退休”,竟然来了一个“开除公职”。最可气的是,本来答应的“配享太庙”也给取消了。

回家后,张廷玉每日都是战战兢兢,深怕哪天又会遭到乾隆的其它惩处,身体变得每况愈下。就这样,没过多久他就撒手人寰了。

得知张廷玉的死讯后,乾隆也觉得自己处罚有些过重了。而且,又念及他辅佐三朝的功绩,还是同意遵从了先帝雍正的旨意,下旨张廷玉配享太庙。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就这样,张廷玉生前带着不能配享太庙的遗憾离开,死后却又重新被赏赐了配享太庙的殊荣。真不知道,这是喜?还是悲?@文史不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