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用户 LUMTS 的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曹丕于公元220年篡汉自立,而远在川蜀的刘备便在公元221年的5月份称帝,对外宣称继承汉朝国祚。

  从时间上来说,两者相差仅仅半年而已,可见双方其实对汉献帝被废的命运早有预见,均有十足准备。

  那么,当时其他地方忠于汉室的臣子,为何没有赶赴川蜀投效刘备呢?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刘备未取得正统地位,不能代表汉朝

  受到通行版《三国演义》里“尊刘贬曹”的影响,很多人都错以为刘备在两川之地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东汉王朝的延续。

  但从历代史书来说,汉朝最后一代皇帝为汉献帝,刘备从未进入过汉朝皇帝的正统序列当中,“昭烈皇帝”只不过是他的谥号,而对他的称呼一般为“蜀主”。

  “蜀主”一词就能看出后世对刘备称帝一事的看法,其实是略带贬义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刘备却做了“蜀主”,实际上就是确定了蜀汉政权并非正统,而是地方割据势力,这也与史书立场一致。

  除此之外,从刘备的出身来说,他也不能代表汉朝正统。

  刘备的出身籍贯比较清楚,系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这个出身如果细究起来,和汉献帝刘协这一支已经没有什么亲属关系了。

  其实这一点从很多细节上都有所表现,只不过很多读者对此并没有太过在意。比如说:

  为什么一提到刘备,除了点明他“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外,往往还要额外提一句“汉景帝玄孙”呢?

  这是为了辨明嫡庶,刘备的祖上出过的汉朝皇帝,要追溯到汉景帝身上,汉景帝之后就是汉武帝,中山靖王刘胜正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可见,早在西汉刘胜这一代开始,刘备所在的这一支已经成为了皇室的庶支,而非嫡系,对皇位没有了继承权。

  那么随着血缘的稀释,从刘胜到刘备,已经过了十七代人。刘备实际是汉景帝“玄孙”之后的辈分,往往不进行细分,统称为“玄孙”。

  也就是说,从汉献帝刘协的角度来论,他和刘备有共同的祖先,那是十几代人之前的事情了,就相当于今天两个同姓之人见面,道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个道理。

  古代人之间论亲,《礼记·大传》中有云: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更何况,刘备这一支传到他的时候,连爵位都已经没有了,可谓平庸至极。如果在太平时期,连个“皇亲国戚”都算不上。

  那么可想而知,汉献帝退位之后,刘备虽然在川蜀称帝,那也不能算作东汉王朝的延续,更没有资格被认定为汉朝正统,其充其量就是一方割据势力而已。

  那么,当时的正统是哪儿呢?曹魏。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曹丕代汉称帝,取得了正统地位

  同样也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尊刘贬曹”的观念盛行,再加上南宋之后,因与蜀汉同为偏安政权的缘故,很多人有意不想承认曹魏的合法地位。

  但从史书上来说,曹魏在当时确实具有唯一的正统地位。

  于公而论,曹丕是通过正规程序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正统的旗帜。

  公元220年,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曹丕的时代里,代汉自立已经成为了可能,不会再上演董卓、袁术的悲剧。所以,朝堂之上众臣“逼迫”汉献帝写下禅让诏书。

  曹丕象征性地进行了三次上书辞让,“无奈”之下才最终同意,接过了汉献帝刘协手中的传国玉玺。

  戏份做足,但规程丝毫不差,所以正统地位的继承是有效的。

  相传,这枚传国玉玺就是当年秦代以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曹丕篡汉之后,在这枚玉玺上又刻下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

  所以,从道理上来讲,曹丕所在的曹魏政权是当时以合理、合法的途径,从汉朝的手中接过了象征着正统地位的传国玉玺,也就得到了唯一的正统地位。

  于私而论,曹丕与汉室的关系要比刘备更为亲近。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汉献帝刘协就是其手中的筹码。但曹操的女儿却嫁给了汉献帝,且被立为皇后。

  也就是说,曹操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双方是有亲属关系的,且还非常紧密。

  而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曹丕,虽然辈分有点混乱,但双方确实是有紧密的亲属关系,曹丕是汉献帝的女婿。

  从这一重关系来说,曹丕要亲于刘备与汉献帝的关系。

  这样一来,曹丕代汉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虽然不值得深究,但终归是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能给其他人接受的理由。

  刘备建立的蜀汉既不能代表汉朝,也不具有正统地位。刘备之所以在曹丕篡汉之后立刻称帝,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稳固其实际统治区域内的人心,不至于令其治下的贤才外流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补救措施。

  至于说,不在蜀汉范围之内的汉室忠臣,自然也没有必要去投效不具有正统地位的蜀汉势力了。

用户 豹眼看历史 的回答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董卓篡权擅政之后,汉室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几乎所有的时人都清楚。

就所谓的“曹丕篡位”,恐怕当时的人比今天更容易接受。

01

董卓之后,已无汉室

董卓入京勤王,把持朝政。凭自己一句话就废掉少帝,改立献帝。卢植劝谏被免职,几乎丢掉性命。曹操袁绍不想同流合污,只能逃离京师。

少帝稍有怨言,即被处死。

部分忠义大臣如王允等人,韬光养晦,只能等待机会。

02

王允非领袖之才

机会来了,王允联络吕布等人除掉董卓,汉室光复出现了唯一的可能。

但王允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居功自傲,诛杀有名望的大臣,比如蔡邕等。不能有效控制军事局面,在处理董卓部众西凉军的问题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李傕郭汜反攻倒算,吕布被击败,王允被诛杀,导致朝政彻底瘫痪。

如果说董卓会篡汉自立的话,那是将来的事;王允这一折腾,彻底葬送了刘家汉室。

王允面对三大死结:

第一,协助支持除掉董卓的人,并不都是忠于汉室的人,许多是因为权力的分配问题出现的利益冲突。比如吕布之流,大有人在。王允显然没有预料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从其对吕布的态度上就看得出来。

王允太过刚直,缺少政治家善于妥协的一面。不能笼络朝中大臣,实现匡扶汉室的重任。

其二,王允接受了诸侯带兵勤王的教训,恐怕重蹈“引狼入室”的覆辙,没有魄力号召天下勤王。

面对如狼似虎的西凉军,犹豫不决,坐以待毙。

其三,不能安抚李傕郭汜等叛党头领,过于拘泥道义,书生气太足。政治家只有利益,没有道义,这一点王允似乎差得太多。

王允很快就死啦,这里就不去臆测“如果王允执政久了,会不会是另一个董卓”的问题,也不去臆测“李傕郭汜不杀王允,吕布会不会杀王允”的问题。

因为史实是,王允一死,汉室就亡啦。

03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不是汉朝发明的,更不是曹操专享的。

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就玩过这一招,比齐桓公玩得还溜,效果很不错。

都对汉家小皇帝,那么有兴趣,但几乎没有是为了老刘家的。

以前的不说,就从曹操说起吧。

除了荀彧几乎所有的部将谋士都反对迎奉献帝到许都。

最后的事实说明,只有荀彧是想匡扶汉室的。

曹操与所有部将谋士的想法是一致的,并不想去拯救这个已经不再存在的汉室。

不同的是,曹操认为“奉迎天子”对自己开拓霸业更有利而已。

荀彧正是看到了曹操这一点,才力劝曹操奉迎天子。

在曹操欲立魏王时,荀彧与曹操彻底分道扬镳,这只是一个结果,恐怕在奉迎天子的那一刻开始,荀彧就预见了这一结果。

荀彧遍观群雄,只有曹操可以维持暂时的局面。这是荀彧抛弃袁绍投奔曹操的真实目的。

也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就是唯一的好的办法啦。

荀彧不接受三公的爵位,最后忧郁而死,就顺理成章啦!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在袁绍面对曹操的选择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袁绍放弃啦,他跟曹操的想法一致,只是对厉害的判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袁绍联络视为仇敌的袁术,欲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袁术慷慨陈词,大义凛然,貌似汉室股肱之臣,结果是第一个做了皇帝。

袁绍依然决然派使者去劝说刘虞进位,还算是有一点明智的刘虞,断然拒绝。

只要不是彻底利令智昏的人都明白是咋回事。

在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昌之后,袁绍还打算请献帝到鄄城。这是老百姓走亲戚啊,哪里得劲去哪里啊!

在献帝最需要的时候,没有人来勤王,在曹操家里有吃有喝的时候,你说忠于汉室朝廷,要铲除汉贼奸雄,说给谁听谁也不信啊!

挟天子以令诸侯,诟病很多。即便如此,当时除了曹操,也没有一个人去做的。想做的人恐怕是不少,但究竟有几个是为了匡扶汉室的呢?

一定要曹操做仁德之臣,恐怕曹操的部下谋士都不干哦!

既然都是打工,为啥一定在一家已经破产的公司里混呢?

何况主持工作的老板,让人也看不到有扭转乾坤的希望啊。

04

利益选择

汉末时期,所有的有点想法的大佬们,都露面啦。

对孔融尽管也有争议,但孔融也是看透了形势。

一定意义上说,他跟荀彧是一样的,都是忠于汉室的。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观。

孔融知道汉室已无希望,曹操也靠不住。

既然是死定啦,那也没必要再当活马医啦!

这是与荀彧的不同,于是采取与曹操不合作的态度,对抗到底,死而后已。

可悲的是,孔融书生气太足,做了许多不靠谱的事,自己把自己阉割啦,只留下了一些笑柄。

再说一下贾诩吧。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这是一个跳槽的高手。

如果他是为了匡扶汉室的话,他能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吗?他会不清楚李傕郭汜是那一路子货吗?

袁绍联络张绣夹击曹操,张绣尚未开口,他在一旁就沉不住气啦,说啥“兄弟都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

意思是说打工要选择一个老板,其目的很明确,不管是不是刘家的饭碗,只要锅里炖着肉就行。

汉末三国时期,跳槽的人不少,可谓家常便饭。

究竟有几个是为了匡扶汉室而跳槽的呢?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还真有一个,就是那个自称汉室贵胄的刘备,还有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当张飞说“我哥哥也姓刘,即便是杀到京城去,宰了那个鸟皇帝,自己做了皇帝也未尝不可”时,刘备赶紧说小点声,别让人听见。

我靠,这咋就像是李逵那货说得呢?

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出山,低处说是拿拿架子,高处说是已知汉室气数已尽,谁也无力回天啦。

为天下苍生考虑,应该是“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可刘备不这么想啊,诸葛亮感于其心诚,于是就好吧,我陪你走一程。

诸葛亮是真心匡扶汉室,否则不会“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屡败屡战,回回无功而返。

刘备那些事,都是些幌子而已。

诸葛亮岂不知刘备的花花肠子几道弯吗?

跟荀彧有些相似,诸葛亮也是借刘备的幌子,出来试试,看看能不能匡扶汉室。

这就是刘备不能完全放手诸葛亮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把曹操干掉了,汉室还是那个汉室吗?

他能保证让刘备或者刘禅把位置和权力送还献帝吗?

如果不能,这还叫匡扶汉室吗?

刘备临终托孤时也说了,实在不行的话,丞相你就自代吧!

那你刘备忙活了啥啊?

曹操不能做皇帝,难道诸葛亮就能吗?

诸葛亮也不姓刘嘛!

姓刘的多了去了,不能说只要姓刘,就有名正言顺做皇帝的道理吧。

只要不姓刘,谁也不行。谁想竞争这个岗位,谁就是汉贼,谁就是奸雄。

其实,我们远不必纠结这个问题,当时的人都清楚的很。

这就是曹丕所谓“称王篡汉”时,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的原因啦。

因为已经没有汉室忠臣啦,能称得上汉室忠臣的孔融,荀彧等都死啦。

之所以说都死啦,是因为曹丕称王篡汉时没有人为汉室殉节,装装样子的都没有。

或许我孤陋寡闻,有看到的朋友,告诉我一声,咱们一起劝劝他去!

归根结底一句话,无论是名还是利,在面对选择时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都是经久考验的老司机,遇到弯道都会打方向的。

再傻的司机,都不会一条道跑到黑啊。

如果曹操就把这事办了的话,或许就不会有“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啦。

这个我们就不必异想天开啦,否则米国人也不干哦!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用户 萌哥蛋蛋看世界 的回答

汉献帝刘协禅位,降封为山阳公,曹丕称帝建魏代汉,大汉正式灭亡。其实,早在曹操在世时,大汉中央朝廷的反叛势力就基本被曹操消灭或逃亡外地(比如董承国舅“衣带诏”事件、伏皇后事件等;);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汉室已经灭亡,曹魏代汉已经是现实,而且曹氏父子多年主政,已经在政治上有一批政治盟友,正是这群人把曹丕推向皇帝宝座;汉献帝虽禅让,但依然健在,刘备又是远支皇族后裔自立称帝,而且仅占益州一州之地,和曹魏相比无论领土、经济、军事实力都处于劣势,自然不会投奔刘备。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