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用户 狼烟一九三一 的回答

古人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何况是九子争夺呢?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太子不倒,诸子是暗争。太子一倒,诸子是明争。明刀明枪地干,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他怎么办?只好按下葫芦又按瓢,结果是那头也处置不了,再加康熙天生仁慈,这种犹豫不决,出尔反尔,借力打力的法术结果是,太子二度被废,大阿哥先出局,八子胤祀出局,余下的便只有四子胤禛和十四子胤褆了。康熙死的突然,在诸强争霸的局面中,只有弱势的一方才能协调各方,才能稳住阵脚。康熙的设想是,让胤禛坐镇京都,让其兄弟在外掌握兵权,这种设计没有错,而且这俩亲兄弟也是矛盾重重,正好可以利用,也是一种牵制!

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

用户 一老沈一 的回答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感谢邀请。

这是个可长可短的话题——细说就长、粗讲也短。

“细说”,康熙朝争储问题,如果从二十七年(1688年)打击明珠反太子党算起,到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辞世,就为时三十四年;即便从四十二年(1703年)处理索尔图太子党人算起,也有二十年时间。

具体情节,大概可以写一部书了。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粗讲”,也简单。

“九子夺嫡”,不是打群架,不以“人多势众”或是“势单力薄”论胜负。

第一,立谁为储,终究康熙说了算。哪个再“人多势众”,皇帝不让你继位也没戏。

第二,康熙之前,满清并无立储规制。他想向汉族皇帝学习,但又学得不彻底,“九子夺嫡”局面是由他引发的。

第三,这场旷日持久的宫廷内斗,血雨腥风,给康熙朝后半段带来了严重恶果。

第四,或曰二十年,或曰三十四年,康熙终有一死,他临终前最终选择了雍正,也并非毫无缘由。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下面算是“粗讲”的注解。

中国历史上,王位“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从西周开始的。

此后的历朝历代,基本延续了这一维护帝王世系传承的制度。

执行此制度,有两个最重要条件——第一,皇子不预政,以避免皇子与太子的矛盾。第二,太子也不预政。以免储君与皇帝发生权力冲突。

从清太祖打天下开始,满清并无立储制度。

努尔哈赤死后,四贝勒皇太极凭借实力自立为帝;清太宗死,宗室各种势力争执不下,相互妥协的结果,立皇九子福临为帝;清世祖逝前,遗诏第三子玄烨也就是康熙为帝。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康熙立储初心是好,但他既不考虑满清皇室内部长期形成的习惯、规矩的掣肘,有没制定善处太子、皇子之间的制度,还让太子、皇子全都有权利有机会预政。出现争储夺嫡的局面,就在所难免了。

康熙于十四年(1675年)立胤礽为太子。这大约是当时处于“三藩之乱”初起,他为了安定人心,以备不测。他认为,立皇太子,是“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头等大事。

后来,太子就开始参与政事,特别是在康熙三次亲征葛尔丹时期,胤礽坐镇京师,调度一切。这也是在其身边,迅速聚集起一批太子党人,首领为大学士索额图。

同为大学士的明珠,亦权势煊赫,他极力拥戴自己的亲外甥皇长子胤禔,形成了一个势力不小的反太子党集团。

康熙为了维护太子地位,二十七年罢斥明珠,结束了两派争斗。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然而,太子反而觉得自己有恃无恐,逐渐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局面,而且企图早日登基之心溢于言表。再者,其为人奇骄至奢,贪得无厌。更甚者,对父皇傲慢无礼,康熙生病其也“略无忧戚之意”。

康熙为了警戒胤礽,先同意索额图休致,再交宗人府囚禁,使其很快结束残生。可太子毫无醒悟,仍野心勃勃,胡作非为。

康熙不得不于四十七年九月宣布废黜太子,同时诛杀索尔图之子等人。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首先跳出来预谋太子之位的,是长皇子胤禔。

康熙废太子后,命胤禔保护并看兽废太子,他错以为自己有了立储的机会,于是积极活动。他知道康熙不忍心杀太子,就向康熙讨令由自己动手。

康熙其实早看透这个长子,于是公开表示“并无预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但胤禔并不收敛,迅速转向支持皇八子胤禩。十月,胤祉揭发他“压胜”胤礽,致康熙大怒,遂将其革爵,严加圈禁。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其次就是胤禩。

废胤礽第四天,康熙命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这既是对他的信任,又不无对其考察之意。胤禩也错认康熙此举,官事后便大力收买人心,拉拢亲信。这让康熙十分失望,遂警告胤禩不要重蹈胤礽覆辙。

十一月初八,康熙告诫诸大臣,不要向废太子献殷勤,立谁为太子,“在朕裁夺”,臣下不得干预。但十四日,他又命满汉文武大臣各自举荐太子,除大阿哥外,诸皇子均可举荐。一干大臣,推脱之后,又多人推举胤禩,这反倒引起康熙的警觉,马上收回了举荐太子的成命。并于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追查串谋推举胤禩之首倡之人。大学士马奇、康熙的舅舅加岳丈佟国维,以及明珠次子揆叙、僖贵妃弟弟阿灵阿户部尚书王鸿绪等都查了出来,并皆给以惩戒。

实际上,从此时起,胤禩就基本不在康熙立储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他还两次警告说:“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诸阿哥倘有借此邀结人心,树党相倾者,朕断不姑容。”

后来,既为了平息诸皇子争储的争斗,也为填补无太子的“真空”。康熙命胤礽复太子位。只是这个皇阿哥是在扶不起来,于是有了二次废黜。

这期间,胤禩并不死心,还在网罗势力,加紧谋划。

同时,允禩集团中的皇十四子胤禵产生了觊觎皇位之心,很快便被康熙识破。皇三子胤祉,亦“希冀储位”,广泛活动,也被康熙察觉。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反观皇四子胤禛,他并非像表现给外人看,主要是表现给皇阿玛康熙看的那种“风淡云轻”,似乎对争储毫无兴趣。只不过,他的活动隐秘的多。这从他与亲信戴铎的书信中看一看出,他在私下积极积蓄力量,讲究策略,一方面,对胤礽不管立废,都显得极为宽容;对康熙惩罚胤禔、胤禩、胤祉、胤禵,也只说很有分寸的好话。另一方面,他对父皇,表现出极大的尊敬、体贴和关心,嘘寒问暖,照顾备至。另外,他还极力给人一副皈依佛门的“闲散”“超脱”之感觉。

当然,对于父皇交办的事务,尽心竭力,考虑周全,件件有来有去,办得极为扎实。

或许,如后人所说,康熙极喜欢乾隆这个龙孙,也大大为雍正加了分。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但无论如何,康熙思来想去,雍正大概是唯一可托付之人了。

于是,水到渠成地遗诏有这个皇四子继位。

至于雍正篡改传位诏书,应该只是民间传说和说书者言了。

用户 雨霁视角 的回答

晚年的康熙一直在选接班人的痛苦之中,在诸多皇子中,起初最有资格参与皇位竞争的有皇长子胤禔、太子(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雍正)、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史称“九子夺嫡”。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但实际上,这九个儿子并非都想做皇帝,之所以称之为九子夺嫡,是因为康熙的这九个儿子都参与到了夺嫡之争中,但却是分为好几个小团伙。

起初,大阿哥胤禔靠着一身武略和在战场上累积的战功得到了康熙的赏识,但二阿哥胤礽的母亲是皇后,早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册立为太子,于是二人就开始明争暗斗的较着劲。

争斗了十几年都是互有损伤,却谁也没占到多大便宜。最后大阿哥因为对待兄弟太过心狠手辣,被康熙厌恶,太子又因为不遵从康熙的训示以及私生活过于糜烂而遭到嫌弃,太子之位也是岌岌可危。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四阿哥胤禛本来是属于太子一党的,但是眼看着太子的位子已经摇摇欲坠,于是也生出了夺嫡的野心,联合与他最要好的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做出了好几件政绩,赢得了康熙的赏识。

除了胤禛外,同样觊觎皇帝位置的还有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二子中,皇十四子胤禵与之前的大阿哥一样,都是武略超群但文治不足的,虽然在军中颇具威望,被称为“大将军王”,但毕竟年轻,根基还不是很稳。

他与四阿哥胤禛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但二人关系却很一般。相比之下,八阿哥胤禩文采超群,是个治世之能臣,在朝中颇具威望,尤其在文人中有着很高的盛名,被朝中大臣们一致认为是最适合接替太子的人选。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太子胤礽因为多次让康熙失望而被罢免,大阿哥胤禔也没得着好,与太子双双失去了争储的资格,而后起赶上的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势态。

三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支持者,也都自成一党,相互竞争太子之位。也许是吸取了大阿哥和太子当年的教训,他们的竞争不再像两个哥哥那样撕破脸皮争得你死我活,但却都是在暗中较劲。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三个竞争者中,论实力和支持度上讲,十四阿哥和八阿哥正好可以代表着朝中的两派,十四阿哥虎踞西北,有着“大将军王”之称,手中掌握着清朝数十万的精锐之师,又得到了全国大多数武将的支持,声势非常浩大。

可以说,如果康熙帝突然有什么不测,十四阿哥随时都可以凭借手中的军队以及全国大多数武将们的支持,用清君侧的方式夺下政权。

而八阿哥则是身居朝中,主管户部,掌管着天下钱粮。又因才华卓越,治国有度,得到了绝大多数文臣和封疆大吏的支持,尤其在朝中,更是党羽众多,同时还有国舅爷隆科多和九阿哥、十阿哥两个好兄弟始终帮忙,四人联合众多文臣共同结成一党,外界称之为“八爷党”。

相比于八爷党和大将军王,四阿哥胤禛的势力就显然要薄弱得多了,在诸多兄弟中,他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始终支持着他,此外就只剩下年羹尧、李卫等当时还微不足道的包衣奴才的相助了。

可以说,无论在文臣一帮还是武将一伙中,胤禛都是势力薄弱,就是兄弟宗亲中,他也只有一个多年的好兄弟胤祥在坚贞不渝的支持他。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可就是这么薄弱的势力,为什么到最后胤禛却可以打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从诸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登上大宝呢?

难道说真的只是靠着一个胤祥吗,其实不然,这还是要从他的手腕以及康熙的视角上考虑了。

劣势恰恰成了优势

要知道,一个合格的太子储君并不是需要他有多大的朝中势力,或是手握多少兵马,而是他须能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臣子,将国家治理好才行。

康熙是个明君,他自然清楚这个道理,所以在他看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虽然党羽众多,分别控制了清朝绝大多数的文臣和武将,但正是因为如此,他二人反而不适合做皇帝,因为一旦他二人中的一个做了皇帝,肯定就会厚此薄彼,偏向此前支持自己的一方势力去排挤另外一方,这样不但于国家不利,甚至还很有可能威胁到皇位的稳固。

相比之下,皇四子胤禛虽然党羽最少,却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更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对待所有臣子。而一旦继位称帝以后,所有的臣子就都成了你的属下了,又何来的党羽之分呢?所以在康熙看来,胤禛在势力上的劣势,反而成了他竞争储君的优势。

除此之外,胤禛也是三个皇储候选人中唯一一个看出这点帝王之道的,虽然论文采和治国能力他不如八阿哥,论带兵打仗他又不如十四阿哥,可以说文治、武功均不算三个人里最出色的,但他却投其所好的做到了康熙眼中一个储君应该具备的最大品质,那就是秉公执法和心怀天下格局。

在从阿哥到郡王再到亲王的一路上,胤禛为朝廷忙前忙后尽心竭力的做事,每次都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虽然得罪了很多大臣,却赢得了康熙的青睐,最后终于被康熙选中,没做一天太子就直接继位称帝了。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人多势众的八爷党为何败给势单力薄的四爷党?

可以说,胤禛能够在夺嫡之争中胜出,虽然少不了胤祥的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康熙早就在暗中将其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来栽培了,而民间流传的雍正帝偷换遗嘱之说其实也是无稽之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