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家(西方哲学家“借光”中华文化,自以为高明)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是,在文化方面,并非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并不一定会被后人所超越。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轴心时代(2500年前)的思想至今也未能被超越。

但是,后人们可能“自以为是”,并不一定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或者认为前人不过如此,或者以为可以比肩前人了,或者有意无意“借光”后自以为青出于蓝了,或者以为自己完全“碾压”了前人的理论……

如果要举典型的例子,西方哲学不乏个案。

西方哲学家(西方哲学家“借光”中华文化,自以为高明)

西方哲学自有其源头,而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双向的。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时期,一是启蒙主义时期,一是近现代。

对于中华文化,西方哲学家有推崇的,也有批评的。其中黑格尔是一个持批判态度的代表性人物。

黑格尔主要有几个观点:

一是中国缺乏自由精神,没有精神的独立,更谈不上主体意识的自由;

二是从辩证法来看,从正反合来看,中国缺乏否定之否定的绝对精神;

三是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缺乏理性、思辨、抽象、概念、确定性等。

其实,黑格尔是从西方机械理性主义以及粗浅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上没有看懂中国文化的本质精髓。

在他的眼里,孔老的思想浅显、空泛,有些近似常识,有些虚头巴脑。

黑格尔有着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看的中国经典比较有限,但如果说其辩证法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获得启发是不可能的。

而且,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文化,而且正是辩证法的鼻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加持力”。

这种“加持力”体现在:无论你是赞是弹,无论你是赞多还是弹多,中国文化都会对你产生深刻的影响。

西方哲学家(西方哲学家“借光”中华文化,自以为高明)

作为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化,中国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真正身体力行的哲学,并不是单靠文字而文字能理解的。比如中国文化中天人本一的宇宙观念,自由超越的内在天性,追求自在的精神世界,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中国的辩证法可上溯到伏羲演八卦的远古时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以及其中的“道”至简至易,无所不包。

比起阴、阳、道,黑格尔的正、反、合如出一辙,而且恰恰如沧海一粟。其正反合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

黑格尔的三大规律固然高度概括化,但对立统一其实是正、反、合换个说法换个马甲而已,否定之否定其实就是阴阳反向运动而已,量变质变就是讲发展变化的状态和性质而已。

中国典籍中到处都是这种观点,而且形象生动,言简意赅。仅从成语就可见一斑。

比如自相矛盾,大智若愚,祸福相依,塞翁失马,否极泰来、虎变豹变、水滴石穿、磨杵成针、瓜熟蒂落、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集腋成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而一阴一阳谓之道,其实是涵盖宇宙规律的大全论断。黑格尔对此仍然是个门外汉,可谓不明所以,还自以为高明,犹如盲人摸象罢了。

西方哲学家(西方哲学家“借光”中华文化,自以为高明)

人们并不否认黑格尔是个优秀的理论家,其辩证法高度理论化、逻辑化、概念化,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但是,对于人类伟大的先贤,其境界和层次还差得很远,

就其辩证法而言,也只是一个后学者,无非转益多师,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借光”(这是一切文化经典传承传播的常态效果),即使学得很好,也谈不上超越人类先行者的认知,也完全“飞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或者说,也只是将一颗明珠擦得更亮,而不是让其沾灰蒙尘而已。

相比而言,牛顿的境界就显然更高一些。

因为牛顿说过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勇于超越前人,是必须的;但致敬学习巨人,同样也是必须的。

对于天地人,对于无穷的宇宙,对于深奥的规律,需要保持一颗敬畏心,要上下求索,要仰望星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