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用户 白云雁水 的回答

李师师在《水浒传》中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有关她的描写还不足两回。然而,她却是一个引起争议、影响人们对《水浒传》评价的重要人物。那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师师真人其事

李师师实有其人,对于她的基本情况,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宋代的野史笔记勾勒出了她的一个大致轮廓。据与李师师同时的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政和间,汴都平康之盛,而李师师、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时。”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在皇帝穷奢极欲的带动下,都城汴京一派“繁华”景象,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精彩描写:“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笑于茶坊酒肆”。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李师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在数以千计的妓女中,能够“名著一时”,必有惊动人的地方。据记载,当时的著名文人晁补之、秦观、周邦彦等,都与李师师有过交往,有的感情还颇深。在文人笔记中,李师师不是那种只知追欢卖笑的轻薄女子,而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风尘女杰。《汴都平康记》说她:“慷慨飞扬,有丈夫气,以侠名倾一时,号飞将军。每客退,焚香啜茗,萧然自如,人靡得而窥之”。《墨庄漫录》说她“门第尤峻”。如果这些记载还不够具体的话,那么,张端义《贵耳集》所传她在周邦彦揭了宋徽宗隐私而被贬谪之际,竟然不怕触怒徽宗而去为周邦彦送行,便形象地展示了她的执著的情感和倔强的秉性,可见她不是一般风尘女子,她的性格中确有闪光的东西。即使《贵耳集》传言不实,至少也可以由此推论,李师师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象活跃在南宋人的口碑中,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李师师。

李师师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她与宋徽宗的关系。关于宋徽宗私幸李师师家事,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她与宋徽宗有过不一般的交往却是肯定无疑的。据《宋史徽宗纪》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丙午,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虽然我们不能从这段记载中断定徽宗一定到过李师师处,但是,徽宗的儿子钦宗曾于靖康元年(1126年)下过圣旨称:“应有官无官诸色人,曾经赐金带,各据前项所赐条数,自陈纳官,如敢隐蔽,许人告犯,重行断遣。”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中指出:“赵元奴、李师师、王仲端曾经祗候倡优之家……曾经赐金带者,并行陈纳。”这就说明,李师师确曾接受过宋徽宗赐的金带,而宋徽宗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赐给李师师金带,那么他私幸李师师家的可能性就最大。南宋时期许多笔记都记载过徽宗私幸李师师事,如郭彖《睽车志》、张端义《贵耳集》、周密《浩然斋雅谈》等。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在《屏山集·汴京纪事》诗中也说:“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可见南宋人都相信徽宗幸李师师事,并对此事给以特别关注。《大宋宣和遗事》也用不少的篇幅描写了徽宗与李师师之间的故事。

李师师的结局如何

李师师的结局究竟如何,说法并不一致。根据《三朝北盟会编》 的故事记载,她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第一次围攻汴京后被朝廷籍没了财产。刘子翚说她“垂老过湖湘”,大概流落到了南方。《墨庄漫录》也说“李生(指师师)流落于浙中,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然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大宋和遗事》说她“流落湖湘间,为商人所得”

据《宋史》记载,北宋末年,金人在俘虏徽宗、钦宗这两个皇帝以后,将皇家的器物、文籍、库藏,全部洗劫一空,还带走了大批工匠、伎艺、倡优。在众多的被掳人员中,不一定没有明义识耻、以身殉国之人。

在《李师师外传》中,把她描写成了具有民族大义和气节的贞烈女子。李师师本来有“丈夫气”,又和徽宗有特殊关系;徽宗虽然是亡国之君,其被掳也令人同情;当时的朝廷大臣多苟且偷生,有的甚至屈膝降金。人们把对金人的仇恨和恐惧,对徽宗的不满和同情,对朝廷大臣的轻蔑与唾弃,对现实的伤感与无奈,通过李师师大骂汉奸张邦昌和最后吞金而死全部表达出来。李师师留给后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低贱卑微者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巾帼英烈。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水浒传》作者在有关传说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李师师的形象。作者既没有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重点描写她和宋徽宗的关系,也没有像《李师师外传》那样突出她的民族气节,而是把李师师放在忠奸斗争的漩涡中,塑造出一个深明大义的善良女子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态度。

梁山泊英雄大聚义之后,宋江一心指望招安,朝廷之上一度出现了招安派和征剿派的矛盾和斗争,结果以主张招安的御史大夫崔靖被拿送大理寺问罪宣告了招安派的失败。由于蔡京、高俅、童贯等人的阻挠,宋江争取招安的努力有落空的危险。在作者看来,招安与反招安的矛盾斗争,是忠义与奸邪的矛盾斗争,其中有大是大非。宋江决定通过李师师的途径,来做宋徽宗的工作,这样,李师师一下子被推到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来。不管李师师如何动作,都会表明她的政治态度。当燕青见到李师师,讲明宋江所以要见她的意思:“只是久闻娘子遭际今上,以此亲自特来告诉衷曲,指望将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之心,上达天听,早得招安,免致生灵受苦……如今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闭塞贤路,下情不能上达,因此上来寻这条门路。”听了燕青的表白,李师师既不怀疑,也无反感,而是表现出信任、礼节和热情。她直言不讳地说:“你这一班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汝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后来在帮助燕青取得徽宗赦书,并将梁山泊实情面奏徽宗的实际行动中,也表现出了她的机智和勇敢。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水浒传》把李师师放在国家政治斗争中去描写,与高俅、蔡京、童贯进行对比,突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意蕴。童贯、高俅征剿梁山泊大败而归,尽管梁山好汉们手下留情,希望他们能够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以促成朝廷招安,但他们并不以朝廷大局为重,却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隐瞒实情。正如李师师所说:“他这等破耗钱粮,损折兵将,如何敢奏。”李师师以一风尘女子,却能够烛隐洞微,明辨是非,扶助正义,担起这副本来与她无关的担子,为朝廷招安梁山好汉立下功劳,这也是对李师师的充分肯定。

在《水浒传》作者笔下,李师师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作者通过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梁山好汉是一班忠臣义士, 却屈居于水泊;二是朝廷被奸臣闭塞贤路,坏了国家大事;三是皇帝圣明,只是受了蒙蔽。这样认识是对此前所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总结,它虽然出自李师师之口,却反映出《水浒传》作者对水浒故事的基本看法和作品设置矛盾斗争、安排人物情节的良苦用心。

李师师受到徽宗宠幸,“风雷声价,播传寰宇”。对于“皇帝不时间来,因此上公子王孙、富室子弟,谁敢来她家讨茶吃”的现状,李师师并不满意。因此,当宋江一行出现在她家里的时候,她不仅热情接待,还主动邀请:“来日驾幸上清宫,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显然,宋徽宗的宠幸并没有使她得到慰藉,如果她真的与宋徽宗情真意切,她完全可以狐假虎威,把一切来客拒之门外。然而,她没有那样做。这就暴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她显然并不愿意做一个人的玩偶,哪怕这个人是当今皇上,她要追求自己的感情生活,希望有人来抚慰她受伤的心灵。当燕青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的内心深处难免不被触动,燕青锦身绣体,年轻美貌,能吹会唱,诸般乐器皆精,且又是一个义士,真正的男子汉,李师师“有心看上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要寻找精神的慰藉。当然,她对燕青的“嘲惹”撩拨,正是她作为妓女的性情的自然流露。然而,李师师绝不是“烂泥污”,她在寻找精神慰藉的同时,能够尊重对方的感情,这是十分难得的。当燕青巧妙地拒绝了她的 “嘲惹”后,她却默默地接受了燕青和她的结拜,正是这种善良的禀性,使她能够憎恨奸臣,同情义士,帮助梁山好汉争取招安。同样,也正是这种善良的禀性,使她忍受着生活的重压,接受着她并不愿意接受的,放弃了她努力追求的。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生活中的李师师和政治上的李师师是一个形象的两个方面。没有政治上的成功描写,这个形象就没有光彩,也发挥不了在作品结构中的作用;没有生活中的细致刻画,这个形象就没有血肉,就会成为概念化的人物,难以显示作品的艺术成就。

用户 文化一家人 的回答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李师师是个青楼女子,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当然,青楼和青楼不一样。李师师能得皇帝宠幸,所在的青楼无疑是最高等级,李师师自然有着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歌舞神仙女,风流花下魁”,从她门上的对联既可看出,其人其地绝非一般。

另外,北宋年间的高等级青楼,绝非单纯狭隘的男女之事,而是一个高级娱乐场所。不然皇宫内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皇帝何必还要避着闲杂人等来此幽会。说明这里有皇宫里没有的乐趣儿,李师师也必定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绝代佳人!

《水浒传》中李师师虽然戏份不多,却是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众所周知的招安大事,就是由她中间牵线促成的。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那么,李师师是如何为梁山招安而中间牵线的呢,说起来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曲折故事。

一,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妙相处,促成了招安大事

李师师花容月貌,能被她喜爱上的,自然不是一般人。宋江这个掌控全局的江湖老大,岂能不知此番道理。所以,在事情一开始他就差遣燕青这个美男子前去当联络员。

燕青不仅容貌出众,而且笙管笛箫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前面说过,当时的青楼是个高级娱乐场所,没有文艺特长,不擅长诗词歌赋,只能到下等妓院去快活,是去不成这等场所的。而燕青这些特长样样俱备,无疑是最佳人选。事实上,也正是燕青利用他的特长,亦步亦趋环环相扣地打动李师师芳心,才促使她甘心情愿牵线搭桥,促成了招安大事。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二、初次见面,芳心初开,刚要谈及正事,无奈被皇帝打断

由于李师师时不时就要接待皇帝,一般人想见她一面是很难的。燕青第一次去是用金钱开路,说他的老板有一笔重金想捐给府上,才算把李妈妈(青楼负责人)搞定,得以见到李师师。李师师首次见到燕青,自然十分喜爱,经过燕青一番神聊,这才引出躲在后面的宋江出来相见。遗憾的是,双方落座饮茶寒喧,刚刚要谈及正事,不料皇帝要来此休闲,导致第一次见面无疾而终。

不过,尽管没有成功,毕竟也是接上了头,为第二次见面打下了基础。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三、二次相见,谈及正欢,不料又遇皇帝前来,加之李逵闹事,再次无功而返

由于有了第一次的铺垫,双方二次见面比较顺畅。饮酒畅聊之余,李师师低吟浅唱一首《大江东去》,宋江正好借题发挥,也提笔填词一首应合,其中有一句“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李师师何等聪明,一眼便看出其中有故事。正要寻问缘由,下人又传皇帝驾到,吓得宋江和燕青赶紧回避。

宋江和燕青躲在小黑屋里,正在商议下一步棋怎么走,李逵在门外等不耐烦了。李逵觉得宋江和燕青在里面和李师师饮酒作乐,让他在外看门,心里十分郁闷,竟然和人打了起来,并放火点着了房子。这一下啥也做不成了。宋江和燕青只好再次无功而返。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四、三次相见,情意缠绵,结拜姐弟,捅破窗纸,大功告成

第三次见面,燕青只身前往。李师师当然要解开“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之谜。燕青见事情已发展到这个地步,再瞒着已没有必要,只好把自己和宋江的真名实姓以及梁山要招安的打算合盘托出。

李师师长出一口气,终于弄清了燕青这伙人的真实目的。事已至此,她反倒轻松下来。她毕竟是个青楼女子,看着眼前这个伶牙利齿风流倜傥的美男子,不由得春心荡漾心辕意马起来。几杯美酒过后,开始用言语撩拨燕青。先是与燕青吹箫弹阮,又是和燕青对唱小曲,继而竟要燕青脱下衣服看他身上的花绣。尽管燕青再三推脱,李师师仍然坚持要看。无奈之下,燕青只好脱下一只胳膊,李师师忍不住上前抚摸。燕青一个大男人,怎能不知下一步会干什么。急中生智之下,他询问得知李师师比他大两岁,便推金山倒玉柱地行八拜大礼,拜李师师为姐姐,这才了却了对方的非份之想。

真是天助燕青,当晚皇帝又来与李师师相会。燕青恳求她给皇帝吹一吹枕边风,成全梁山招安大事。既然当了姐姐,李师师也就拿出了姐姐的样子,当晚就让燕青以弟弟的身份,与皇帝见了面。

后面的过程就不用罗嗦了,虽然还有许多程序要走,但燕青通过李师师促成皇帝给梁山下了招安的诏书,这是板上钉钉无可置疑的事。

综上所述,“在《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已经不言自明。说她是个重要人物,是个对招安有功之人,应该不算夸张。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用户 雲開現月明 的回答

《水浒传》中李师师是一名才貌双绝的风尘女子备受世人追捧,而历史记载的她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又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

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

宋徽宗玩物丧志,对边境上的危机满不在乎,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另有一说:刘子翚就是刘学箕祖父(学箕也许正是从祖父那里听到了师师的传说,才热衷地为她的肖像题词),死于绍兴十七年(1147),做诗也许还要早四五年。这时,李师师四十开外,又经历了家国沧桑,说她“垂老”,并不为过。至于说“垂老过湖湘”,显然她又从浙中流徙到了湖南。因而《宣和遗事》说她“流落湖湘间,为商人所得”,似乎是有所根据的。谋生的手段依然是“缕衣檀板”,然而已无复当年的神采与风光。在她那略含忧思的目光里,是否在追忆宣和年间的“辇毂繁华”,眷恋着名动帝王的昔日辉煌,浮想起那个给国家带来灾难与动乱的风流君主?

其后,李师师不知所终。灾难与动乱将她也湮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