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用户 西堤说文史 的回答

关于什么是披甲人,我看某度百科上的解释是错误的。

所谓披甲,就是穿着战甲的人,实际上是指当兵的,在清代一般指八旗军“骁骑营”中的“马甲”这种兵,马甲,也叫披甲,有时候也叫他们披甲人,实际上就是马军。

清代把犯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换句话说,是把犯人发配到宁古塔将军旗下的骁骑营那里,给马甲这种边军做奴隶。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在清朝,很多时候会提到宁古塔这个地名,比如雍正时期,年羹尧被雍正治罪自杀以后,他的大部分亲属怎么处置的?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那么,披甲人到底是个什么身份?这得从八旗制度说起。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而满人刚刚有点规模的时候,建立的是牛录制度,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努尔哈赤才建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很好理解,咱们现代的人,是通过户籍制度,来确定自己的社会身份的,比如你出生在山东,你父母身份证上也是山东户籍的,那你就是山东人,满人不是按这个划分的,他们是按“旗”划分的。

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把所有的满人,分成了黄旗、红旗、白旗、蓝旗四个旗,如果你被分到黄旗,你就是黄旗的人,不出意外的话,你的子子孙孙也都是黄旗的人,如果你被分到红旗,那你的子子孙孙就是红旗人。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所谓的抬旗制度,比如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原是正红旗的人,属于下五旗,后来被抬入上三旗的正黄旗。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随着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不断对外扩张,兼并周围的部落,俘获了很多人口和奴隶,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四旗人口不断扩增,四个旗每个旗的人都太多了,不好管理,努尔哈赤就又增加了四个旗,也就是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四个旗,这样,八旗制度正式建立了。

八旗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平时大家都是平民百姓,该种地的种地,该打猎的打猎,一旦需要打仗,这些人就成了兵,即所谓的八旗兵。

然而,光靠满人打仗是不够的,在东北那个天寒地冻的地方,繁衍子孙本身就有点困难,再加上一部分八旗兵战死了,人口发展不起来啊,怎么办呢,满人于是把一部分蒙古人和汉人,也让他们加入八旗军。

所以,旗人并不一定都是满人,因为汉人和蒙古人加入八旗军,所以八旗又出现了按人种而分的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也叫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

八旗有旗主,一开始他们叫固山额真,负责管理旗内所有的生产、人口、军事、经济等等活动,有自己专门的行营,旗内有什么事儿,大伙就都去行营找旗主解决。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可是,如果是个人都往里闯,岂不是太不安全了,再说,旗主处理旗内的事儿,比如杀人放火等等,也得有兵马帮忙不是?于是努尔哈赤就规定,旗主可以组建自己的行营亲兵,以帮助自己处理旗内事务,同时负责安全保卫,这种旗主行营的亲兵,叫做阿礼哈超哈,就是骁骑营的前身。

说白了,骁骑营就是旗主的禁卫军,当然,像清朝的皇帝,也是有自己的骁骑营的,毕竟他们掌握着上三旗,也是实际上的旗主身份。

骁骑营虽然是旗主的近卫亲军,可是,它不同于普通的八旗兵,而且旗主也无法干涉普通八旗兵的征召,只有后金大汗或清朝皇帝才有这个权力,旗主只有权力管理自己的骁骑营。

等到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制度虽然还在,但是弱化了,八旗旗主的权力被大大压制,几乎全都统一于皇帝,然后,骁骑营的征召和管理权,也到了朝廷那里,其作用也不再仅仅是旗主的禁卫军。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清军入关以后,在全国各地派八旗驻军,其中最受重视的,可能就是东北地区的驻军了,毕竟那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

据《清史稿》记载:

东三省驻防兵制,共驻四十四所,兵三万五千三百余人。凡前锋、领催、马甲、守门库等兵,步甲、夜捕手、匠役、养育兵、鸟枪马甲、领催、水手之属,或设或否,名额多寡,各视驻地所宜,损益区置之,初无定限。

这里面提到的马甲,就是骁骑营的马甲,因为在清朝,只有骁骑营才有马甲。

所以我们知道,清朝入关以后的骁骑营,作用被扩大化了,京城有骁骑营,各地八旗驻军那里也有,如果是被派往驻军将军那里的骁骑营,则成了驻地主要的八旗兵力。像黑龙江将军那里,骁骑营有九千二百多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披甲人。

据《清史稿》,清朝黑龙江地区的八旗驻军的组成如下:

黑龙江八旗兵约分五类:曰前锋,共百四十六人,佩橐鞬,负旗帜,为先导;曰领催,供会计书写,马甲之长也,共七百四十八人;曰马甲,又称披甲,共九千二百一十三人;曰匠役,为鸟枪、弓、铁、鞍诸匠,共一百五十二人;曰养育兵,康熙季 年,始以旗兵屯田,至嘉庆中,改屯田马甲为养育兵,共八百人。

八旗军在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设八旗驻军,由当地驻军将军统领,宁古塔地区,就设宁古塔将军,而宁古塔将军也需要驻军,这些驻军主要兵力就是骁骑营,所以我们看骁骑营已经降格成常规八旗驻军了。

所以,清朝的时候,如果被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这9200多人为奴。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那么宁古塔将军手底下,也有很多这样的马甲,也就是披甲人,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这些驻军里的马甲为奴。

宁古塔的驻军原来是由宁古塔都统统领,康熙初年才改为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五年,清廷把当地的将军驻地移到了吉林,改成了吉林将军,因为宁古塔这个地方太偏僻也太荒凉了,只留下了一个副都统驻守,自然,八旗军也留下了一部分驻军,因此还有很多披甲人在那里。

由于清朝对八旗在各地的驻军是不断地调整的,所以宁古塔当地的驻军也不断变化,康熙年间基本上就是六七百人,到了雍正三年,雍正帝向吉林八旗驻军调拨了一千鸟枪兵,我觉得,这一千鸟枪兵怎么也得分给宁古塔一部分吧。

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当年多尔衮带领八旗军从山海关入关的时候,可是把几乎所有八旗的人全都带进关了,最后当地只剩下两千五百多人。

清朝为什么不断地把人发配到东北地区,充军或给披甲人为奴?就会为了增加当地的人口。

宁古塔地区一开始人更少,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人口多了一点,才设置了宁古塔都统,后来改宁古塔将军。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百科上说,“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

这就错得离谱了,披甲人确实是披甲上阵打仗的人,可是,一开始地位可比一般军人高多了,他们是骁骑营里的马甲军,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护卫军。

清朝的大内侍卫,一般都是有身份的旗人子弟才能充任,而清朝的御前侍卫,一般必须是上三旗的,甚至有很多的皇亲贵胄子弟,作为驻军将军禁卫军的“骁骑营”,它的组成人选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虽然跟大内侍卫无法相比。

到后来骁骑营成为常规八旗驻军以后,马甲也是满汉蒙三旗里的正规军级别的,地位怎么会比一般军人低呢?

如果披甲人地位低,那他们还有资格拥有奴隶?清朝朝廷还用得着千里迢迢把犯人送到冰天雪地的地方?

再一个,马甲,大体上就是穿着盔甲作战的马军,有资格穿盔甲,还是八旗兵中的马军,地位怎么会低呢?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所以,总结起来看,披甲人其实就会清朝驻防各地的驻防八旗军里的马甲,其实就是守卫边疆地区的八旗马军而已。

用户 纪元的尾声 的回答

披甲人在清朝可是不简单的人物,让那些罪犯一听到便会毛骨悚然。简单来讲,披甲人其实就是守护在满族祖地之一宁古塔的半野生女真土著。

特点嘛,无他,唯凶残野性尔。

严格来讲,后金大老板努尔哈赤以及其六世祖、五世祖都曾经是“披甲人”。

宁古塔,就是现在的东北宁安县,可以说是我国最冷的那部分区域了。在明代,这部分地区同样也属于明朝管辖,而管理宁古塔等东北地区,用的就是当地的女真人,例如后金的主体:建州女真,宁古塔就是建州的一部分。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而宁古塔的“披甲人”,则是当时驻守在东北边境的女真军队。披甲人这个词,在满清以前是代表着地位不高的“奴隶军”的,但在满清人眼里,“披甲人”则是高尚的,为什么是高尚的?

因为女真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满清的纯种八旗,例如正黄旗人数都是不多的,在乾隆年间,八旗的人数才70万不到,而当时中国人口早就已经破亿了,以女真作为统治种族,可想而知披甲人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披甲”一词在满语里是士兵的意思,这有可能是从汉文化中演化而来,因此和汉人眼中地位低下的“披甲”重叠。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立明朝七大罪,以八旗为根基反明。这里面,披甲人就起码占据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些披甲人有一些特点,他们都是常说的“生女真”,属于渔牧野性极其纯正的那批女真猛士,原始性强,这也是为什么明军以及李自成的闯军不敌的核心缘故。

就宁古塔而言,环境极其恶劣。清代顺治时期,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就描写过: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看,四五月份大风暴雷暴雨,夏季又是阴雨,八月开始下大雪,这环境和现在东北著名的那个旅游景点“雪乡”是一样的,而且古代只会更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生女真,和当时条件要好上太多的汉人直面战斗,汉人的胜算真的是太小了。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李自成同为苦难出身的起义军精锐或许还好点,但是明末腐败到不行的官军是真的打不过。

直到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入主北京,再过了几年,随着局势的稳定,满清几乎确定了封锁东北这样的方针,汉人不允许进入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依旧是按照老样子,让原住民,让生女真来守护祖地,这个时候,就有一拨披甲人守卫着宁古塔,当然,他们也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和纺织,宁古塔是一个妥妥的军户大城。

再说回满清关于流放宁古塔的政策。

流放宁古塔,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去到了宁古塔,就会自动成为披甲人的奴隶,而且是终身的,除非皇帝让他们回来。

虽然说披甲人的地位不低,但是满族的行列里,王公贵族肯定瞧不起这群汉语都不怎么会说苦哈哈,但即便如此,对于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来讲,披甲人的地位都要比他们高出无数倍。

其实说到流放的问题,最怕流放到宁古塔是那些女性,或者是获罪汉人的女眷。因为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对于罪犯来说是一种折磨,但对于宁古塔的披甲人来讲,却是一种福利。女真当年入关,三光政策也没少干,女人最怕看到他们,而执行这种凶残行为的动力,就是生女真身上那种冲动。

因此清代便有了女子要是被流放到宁古塔,还不如早早自杀,以免生不如死的说法。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披甲人的生活相对来说很枯燥,但又因为人不多,而且作为战斗力算是中高水准的那批人,清政府对他们还是非常照顾的。流放宁古塔,让宁古塔成为清朝的热门流放地,这其实和搞东北大建设有关。

众所周知,东北很大。我国现代工业的出生地就在东北,但在清代,因为满清政策的缘故,东北始终地广人稀,这种地广人稀达到了只要走出城溜达一圈,就很有可能饿死的程度。于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披甲人的建设压力,也加快东北的发展速度不至于落后,满清便用了流放这样的方式把人输送入东北。

随着顺治年一直到乾隆年间,每年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不胜数,大量汉人在那里落地生根,虽然很有可能世代都是宁古塔女真的奴隶。对于披甲人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福利政策。

而直到乾隆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后,为了加强对新疆的控制,中原的流放才开始了双向的流动,把宁古塔被流放过去的人分流部分引导了西北地区。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中原的流放政策除了汇入劳动力到东北以外,其实还一定程度地汇入文化进入宁古塔,让宁古塔的披甲人、旗丁都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因此,真的有文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他们本身是很受披甲人尊敬的。披甲人也同样明白在盛世之中,转武为文更为重要,更何况他们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武,就是一群靠狼性、凶性聚集起来的边防军。

著名的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会”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汉文人组成的文学组织,这个诗社一直到今天都仍每年被黑龙江文化组织所纪念。由此可见,宁古塔虽然苦寒无比,但是对于文人却是很友好,不仅诗社能够建立,还能一直平稳发展,这背后都不缺少宁古塔地区土著的帮衬和关照。

最后,再聊聊宁古塔披甲人的工资问题。

披甲人其实大部分时间也卸甲,搞一搞农业生产,开开荒。但他们不仅是自给自足的,他们还享有比较高的“俸禄”。和当年需要打仗才有军饷的行情不同,满清政府真的非常优待披甲人,例如乾隆时期,一个披甲人就能给到银两22两,粮食十五石。

这个年薪水平是什么概念呢?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当时朝廷的汉人官员,七品汉官左右也是这个待遇。而且这不能说是披甲人的工资,而应该是说“驻军补贴”,这补贴就能让他们保证温饱,其次他们的生产,他们的建设也是自己的。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宁古塔的披甲人也渐渐走出了这种“野蛮”、“落后”的特征形象。

同样在乾隆时期,八旗不到七十万的人口中,披甲人还占据了高达六分之一的数量,而后来披甲人也开疆拓土,不仅是满清的祖地有着披甲人抵御北方的俄国,后来还到内蒙、新疆都有了披甲人的身影。因此,披甲随着满清版图的扩张,逐渐成为了边防驻军,边防军户的代称。

不得不说的是,披甲人为我国满清时期的领土守护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的他们也越来越脱离“生女真”的范围,随着与汉人的高度接触融合,生女真也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再也不像努尔哈赤的六世祖那般,与中原高度脱节,明末时期,那一代的女真也被叫做“野人女真”是不无道理的。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因此,我们可以定性,清代流放宁古塔的政策,本质上也是一个汉化政策,只不过和清政府几乎全盘汉化不同的是,汉化宁古塔女真的汉人就像水龙头的水一样,被限制着流量汇入东北。

但也是如此,当初的生女真慢慢走出了大山,在山林海岸兜转了上千年,最后才看大千世界。

不过他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是披甲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用户 蓝风破晓 的回答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清朝对于官员犯罪,最严重的就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其次就是斩首,第三就是发配。

发配的地方,大多是几千里外的宁古塔,主要是给披甲人为奴。

问题来了,到底宁古塔在哪里?披甲人又是谁?

宁古塔在东北黑龙江宁安市一带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宁古塔是北方严寒之地,距离京城(北京)有三千里远,有两座城,一座新城,一座旧城。新城就在如今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是康熙时期建的。旧城是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是努尔哈赤时期扩大建立的。

宁古塔没有塔,只是个地名而已,是满文直译。“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六个”。名字的来历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曾经都住在这片区域,于是,后来慢慢就成为了地域名字,有了中心城。

但是,这个名字很有特点,是个数量词,满人就是这么任性,简单,好记。不过,中国的大多百姓更能适应“数量词加名词”的叫法,比如“八棵树”,比如“八家户”,比如“六盘山”,比如“五丈原”。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宁古塔曾经很厉害,清朝初期,这里设有“宁古塔将军”,这个“将军”不是哪里都有的,整个东北,当时,只有“宁古塔将军”和“盛京将军”。当时宁古塔将军的管辖区域非常大,宁古塔也成为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康熙十五年,设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吉林乌拉(吉林市),并设立了“吉林将军”,自此“宁古塔将军”成为了历史,当地只设宁古塔副都统。

披甲人是谁?来自哪里?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披甲人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披着盔甲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披着盔甲,就是披甲人了。

八旗制度“以旗统兵,以旗统民”,平时打猎打鱼,战时披着盔甲上阵。这些人,分为三等:阿哈、披甲人、旗丁。

“阿哈”地位最低,多数是汉人和朝鲜人;“披甲人”位置中等,多是其它部落的降人;旗丁地位最高,是女真人。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披甲人无疑被女真重视,放到边境做守卫工作,后来“降人”越来越少,于是直接安排军人过去。披甲人后来多引申为“东北边疆的守卫军人”。

发配到边疆的官员,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去了。这福利不错,让披甲人单调的生活有了色彩。

那么披甲人对“发配过来的奴隶”怎么样呢?

“宁古塔”和“披甲人”为何成了很多官员的噩梦?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宁古塔的可怕在于两个,一是距离太远,古时交通又不便利,全靠“11号马车”(步行)前行,想想几千里的距离全靠步行,实在是不容易。二是,气候多变,冬天寒冷异常,而且持续时间长,这寒冷大多数人受不了,特别是南方官员,在他们看来,这里简直是人间地狱。

披甲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是被发配官员的主子,官员们成了披甲人的奴隶。官员们曾经的扯高气扬,曾经的耀武扬威,到如今一无所有,还要被别人“喝五吆六”,这让官员们的心理有了巨大的落差。

天寒地冻之时,官员们没人关心,没人给予适时的嘘寒问暖,很少有主动张罗安排冬衣;夏天酷暑之日,也没人管你的消暑纳凉。这里,曾经的官员只是奴隶,再也没有曾经的权势。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难道,宁古塔真是人间地狱?其实,也不完全是,很多发配的人还被那边的官员重视。比如王兆骞,后来成了当地官员的幕僚。由于披甲人的生活很无聊,后来来的郑芝龙、金圣叹家属、吕思良家属等等发配的人,带去了文化、农耕、佛法等知识,促进了交流,让披甲人也长了见识。

宁古塔的可怕,在于文人们的文字描述,扩大了“可怕”。比如气候,比宁古塔恶劣的还有东北漠河、黑河,新疆阿勒泰、塔城,这些地区气候都比宁古塔恶劣,当地人还是能够安居乐业。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宁古塔的真正可怕在于:步行几千里,辛苦;去了之后当了奴,心理落差大;南方官员们对气候,不适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