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连心是说的心得作用吗?还是思想上的作用求解?

用户 本然讲席 的回答

题主好!“父子连心”是句家常俗话,含义丰富,根据在圣典里。你也知道一些,只是看更高更新的结论。下面依据圣教,闲聊几句,供参考。

【1、此句的五解】

通常解作五意:(1)父子同根。因为“父精母血,怀胎十月”,才生儿女,故血亲关系是天然的联系纽带和根基。现代的生物基因论也从科学角度,将这个结论表述为绝对规律。(2)父子同运。父子朝夕相处,亲近无间,无话不谈,相互感染,性情和思维方式趋同,故容易感应事运相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父子同想。孩子如苗,父母如丁,扶幼长大,彼此知心,故遇事容易想到一起,同思同行。(4)父子同性。因为同居同在,父母的三观标准容易随言行传染给孩子,日久品行复制,性情相近。(5)父子同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则父母的追求容易自动传递给孩子,变成他潜意识的追求,在未来使彼此的理想趋同。

【2、此句的宿因】

佛家认为,凡夫命运的背后都有鬼神操控,投胎如此,毕生如此,不会改变。进一步讲,前世恩仇最深的人,在今世才投胎为父母子女关系,仇者来讨债,恩者来报答,最终造成“父子同心“的结果是,或相互利用和伤害,或相互帮助和给予。也因此,所谓的“同心”不都是好事,父母不能简单理解,沾沾自喜。可见,宿命推动孩子投胎,但人没法预知宿命,也就没能力鉴别与孩子“同心”的后果,常见“溺爱伤子,姑息绝后”的教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把“父子同心”解为“父子同缘”也可以,还有警惕之义。

【3、此句的教育性】

孩子的成长在早期受父母影响大,随着入世程度的加深,那个看不见的“与父母同心”总在变化,故越小越容易同心,越大越不易同心,故父母不能将此理绝对化,都看做永远天经地义,失去对孩子的平等心。这个“同心”的相对性在告诫父母,孩子越大,越要用理智,而不能用旧的感情维持“同心”关系。孩子日渐增长的理性也要求父母与之同步,相互呼应,保持成长中的动态平衡。所以,父母与孩子的幼年同心关系在未来,必须转变为“同理”关系,才能继续和谐。反之,只要年龄推动着长幼的价值观错位,日渐拉大差距,曾经再醇厚的“同心”也会变成孩子单方面的“叛心”,最终失去“同心”。哪怕双方都有责任,但父母缺乏经验,往往是未来“长幼不同心”的主因,古今的成败案例遍地都是。

【4、判断是否“同心”的方法】

涉及很多,不便展开,可以《弟子规》为参考,衡量父母和孩子对其中道理做到什么程度,都做到一分,就同心一分,否则就离心一分,日久必危,貌合神离。具体讲有七点:(1)学“孝”程度。(2)行“悌”程度。(3)修“谨”程度。(4)立“信”程度。(5)施“爱”程度。(6)亲“仁”程度。(7)力“学”程度。离开这七个做人的根本规矩,父子在未来不可能同心,必定“不是父母失责,就是子女失教”,彼此离心离德,渐行渐远。

【5、“理”是“心”的法则,是“同”的标准】

一般的看法都带有情感倾向性,比较强调血缘关系的天然重要性和决定性,这种理解只适用于婴幼阶段,不适合长远未来;是静止看“同心”,没有动态看,容易过时失效。人越大,越要以“理”立身,对理义的觉悟度决定成熟度,故在家庭里要维持“父子同心”,不能离开圣贤教育,不能单靠世俗的情感交往。为何?圣如名师,将孩子托付给他们,值得信赖;理如火炬,教给孩子,使他自照自明,才是最牢靠的。父母和子女的同心关系只建立在血亲纽带上,比较脆弱;唯有建立在道理之上,才能长久稳固。

总之,父子的思想是看不见的,心灵是不同步的,想维持“持续的同心”,非常困难。只能长幼共同以圣贤为师,以圣理为系,持之以恒,化心为理,才容易实现“同心同德”,恩义合和,这是标题句最深的隐义。

用户 匹夫之责 的回答

个人愚见,因为父亲与儿子是同性,应多指思想上的作用。
父子连心是说的心得作用吗?还是思想上的作用求解?

用户 马宝良14正大光明 的回答

这个指的是性质说的、假如说、高粱的种子、种在地上当然就出的还是高粱、都是同一个性质、若要是在佛教上、把个比喻的就是、以金注金、就是用一块金子造出来的器物、性质都是这一块金子上的性质、互相的感应也应该都是相连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