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对于明朝统治者来说,防备的目光不但要盯着北方的长城,还要注意东南沿海。自元末明初,日本国内诸侯割据,战乱不止。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日本武士、商人、浪人成为倭寇,袭扰明朝沿海,进行劫掠与走私。为此,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实行海禁,但是倭乱依然横行。到了嘉靖时期,朝廷实行最为严格的海禁政策,倭乱此时也是达到了顶峰。以王直徐海等本土海商集团加入走私行列,大明的沿海再无宁日。倭寇真的如此无敌吗?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不是倭寇太能打,是明军太拉胯

嘉靖时的倭寇是一支国际混合部队,其中不仅仅包括日本人,还有相当数量的朝鲜人和中国人。其中的日本武士本就是一群亡命之徒,装备着精良的长弓利刃,个人武力精湛。同时以王直为首的中国走私商人为倭寇提供了火器支持,更是提升了倭寇的战斗力。倭寇的战术是小队游击战,抢了就跑,让明军无法与之决战。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但是即使明军与倭寇面对面硬刚,明军也是无力应对。当时明朝为了防备蒙古人的袭扰,在长城防线上设置重兵。明朝的边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一来边军军力有限无法驰援南方,二来边军以骑兵见长,适于在北方草原作战,到了南方水网地带就如泥牛入海了。

此时南方的驻守部队是明朝的卫所部队。明朝设有军户,军户世代从军,战时从军,平时则是在驻地屯田训练。朱元璋以为这样既能保证现役部队数量,又能够节省大量军费,实在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明朝中后期,政府出现了集团性腐败,军队自然无法幸免。卫所的驻军长官将军田贪墨,卫所军成了将领的雇农,受到严重的盘剥,造成了大量士兵逃亡。明朝的卫所制度彻底崩坏,毫无战斗力可言。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当戚继光指挥卫所军队围剿倭寇时,军队跟倭寇一接触就开始出现溃败现象,依靠戚继光的强力弹压才不至于全军覆没。于是戚继光开始招募自己的军队,建立了戚家军。训练有素的戚家军以超强战力碾压倭寇,频频打出零伤亡的战斗,最终平定了危害江南多年的倭乱。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明军战力的恢复

戚家军的胜利使得明朝统治者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祖上设定的卫所制度是无法保证帝国的安全的,腐朽的卫所军制必须进行改革。于是如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开始招募自己的私人部队,建立了如戚家军、辽东铁骑之类的战力较强的部队。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私自招兵这种行为也得到了朝廷的默许。万历皇帝继位之后,张居正担任首辅,开始了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国家税制,实行“一条鞭法”,朝廷收入增加。充足的国家收入保证了军费支出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的战斗力得以恢复。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张居正

万历朝鲜战场上的双方对比

丰臣秀吉为了征服朝鲜,可以说是下足了血本,从国内征召了30万6250人,以15万8700人之陆军部队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此时日本军队可不全是武士,而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刚刚放下锄头,稍加训练就投入朝鲜战场。这些人的个人战斗力是不能与倭寇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明军入朝部队中包括了当时国内比较能打的几支部队。比如参加平壤争夺战的就包括:李如松李如柏兄弟统帅的辽东骑兵;骆尚志、吴惟忠统领的南军(原戚家军);以及戚继光后来训练出的蓟镇边军。

此外入朝明军还从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抽调了足够的火器部队支援。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万历朝鲜战争

虽然明军在整个战争期间也犯了很多错误,明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也属于一般,但是击败日本还是不成问题的。

热心网友回答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热心网友回答

1555年,67名倭寇从浙江一直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杀伤4、5000人。杀大明一御史,二指挥,二把总。横行20余日才被剿灭。

这只是嘉靖年间倭寇横行的一个缩影。

一段时间内,少许倭寇,就能横行沿海,如入无人之境,任意烧杀掳掠,兵力庞大的明军几乎无力阻挡。

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尽管大明距离朝鲜很近,但是,由于交通问题,大明兵力、物资投送不及日本便捷,因此,兵力始终不及对手。

第一次入朝作战(即日本人所称的“文禄之役”),丰臣秀吉共调动306200人,其中,158700陆军登陆朝鲜。

而当时,大明入援“天兵”不过48000人。

第二次入朝作战(即日本人所称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共出动陆军141490人,水军7200人。

而当时,明军总计约70000人(第一批30000,第二批40000)。

两次作战,明军兵力均远少于日军。

然而,尽管明军有许多失误,但他们依然取得了最终胜利。

当年,少许倭寇,就能让数十万海防明军束手无策。

50年后,日本全力来战,明军却能在总兵力远少于对手的情况下战而胜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倭寇能战之因

倭寇的战斗力确实很强。

装备上,其“弓长矢巨,近人而发”,杀伤力极强;其“长刀利刃,惯练善用”,威胁极大;这些是其长于明军之处。

战术上,其“四分五裂”之法,以小队分合作战,更适合在江南水网地带作战,是其克制明军之处。

然而,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其依然落后于我国。

明军打得拉胯,主要是明军自己在组织上的问题。

沿海承平日久,防卫松弛。

到嘉靖年间,由于政治腐败,军备更加废弛,卫所军大量逃亡。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当时,无论是沿海卫所的军卒,还是巡检司的弓兵,缺额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

而且,逃走者,多是年轻力壮者,留下的,多是老弱之辈,战斗力严重下滑。

水军方面,明军的战舰本是远远优于倭寇的。但是,部队都乱成这样了,哪里还有心思维护呢?战船大多破损不能用!

一支在平时状态下,逃兵都超过50%,装备无人维护的军队,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因此,明军兵力虽大,但既不能防御倭寇于海上,又不能在陆上堵截围剿,任由倭寇横行!

然而,如前所说,大明无论在经济,还是科技水平上,都优于日本。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倭人虽善战,但大明更不乏勇武之士;倭人虽有长弓巨矢、长刀利刃,但以大明的科技水平,也有智慧找足以克之的装备;倭人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但大明也有足以克之的良将。

倭人虽强,但这里没有什么科技代差,大明只要找到良将,练得强兵,找到正确的克敌之法,发挥其国力优势,就能发过来碾压倭人!

明军战斗力的恢复

其后,戚继光募兵、练兵,打造出戚家军。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歼倭寇数万,损失极小。损失最大的林墩战斗,也只阵亡69人!

有了良将强兵,大明就能以近乎“零伤亡”碾压倭人!

戚继光的胜利,带来了大明的一次重大军事变革。

前后强烈的反差,使大明意识到:卫所兵已不堪用。但以良将募兵,大明依然可以打造出强大的国防力量。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因此,此后,大明大力推广募兵制,并因此在编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当年因卫所制腐烂导致的战斗力下滑开始得以扭转。

1572年,张居正开始变法后,大明的情况进一步好转。

张居正变法期间,大明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同时,戚继光、李成梁等一批良将又得以受到重用。

有雄厚的财力支撑,有良将的辅佐,明军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恢复。

可以说,1592年,丰臣秀吉野心膨胀之时,也正是明军战斗力短暂“复兴”的时候。

万历朝鲜之役,戚继光、李成梁虽已去,但他们募集、训练出来的强兵猛将尤在!

日军战斗力

回头再看日军的战斗力。

不少朋友认为:征朝日军,是正规军,其战斗力应在当年倭寇之上。

其实不然。

当年倭寇,人数虽不多,但多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武士、浪人。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他们原本就是职业军人,自小学习刀法、箭法,个人战斗力确实很强。

然而,以当时日本的国力,可是养不起数量庞大的职业军人的。

所以,丰臣秀吉征明大军,虽不乏究竟战阵的武士,但更多是从民间征来的“地侍”。

秀吉野心勃勃,想要征朝鲜,将来还妄想“征明”,因此,其竭尽全力,以田粮多少作为征兵依据。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当时,秀吉核定全国田粮为2253万石,每万石可负担的出兵规模为250人,以此断定可共可得兵56.3万。

为征朝鲜,其在西部4道全部动员,畿内部分动员,征得33万人。其中,试图一线安排20万人,另在名护屋留兵10万为预备队,京都留守3万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日军的战力了!

1、兵力构成上,大部分士卒平时务农,其战斗力有限。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2、丰臣秀吉已经动员了其可动员兵力的2/3,在其内部要压制德川家康的前提下,其战争潜力已处于透支状态,缺乏持久作战能力。而且,丰臣秀吉如果出事,丰臣家连压制德川家康都成问题,就更打不下去了!

一线战斗力有限,持续作战能力弱,这就是当时日军的状况。

打得不好,但足以胜利

平心而论,万历朝鲜战争,大明失误很多。

援朝兵力构成上,明军大多直接从北方边地调兵过去,骑兵居多,步兵只有1/4左右,而朝鲜是多山、多水田的国家。

因此,初期明军虽能占据优势,但始终不能打大歼灭战,一举取得完全胜利。

战役指挥上,后期明军的指挥官就是后来萨尔浒之战惨败那帮人,指挥水平一般。

因此,后期明军上演了若干次大败。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然而,由于明军在战斗力上有优势,日军后期始终被压制在南部,即便取胜也不敢大举反攻。

丰臣秀吉不死,也只能勉强维持在朝鲜继续作战。丰臣秀吉死,自然全面退却了!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打得不好,但足以取胜!

 

日本,善战,能战,并长期觊觎我国。

如果我们自己组织得不好,他必然来侵,并且看起来得很强大。

然而,只要我们组织正常,哪怕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也毫无机会!

过去如此,将来亦如此!

(0)

相关推荐